1/10
大咖来了,音乐起了……清淡已久的上海多伦路渴望“被看见”
上观新闻2024-05-30 09:04:32

相比于传统的“看见”,或许可以试试“听见”多伦路。

在上海,多伦路向来不缺少关注度。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苏雪林、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

名人故居、海上旧里,公啡咖啡馆、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亦使其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1999年10月22日,“修旧如初”后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正式开街,全长550米,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一体,这里有上海已很少见的弹格路,有藏书票收藏馆等。

1999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

在开街后的20多年里,多伦路经历过几次更新。走在多伦路上,名家留存的文化底蕴犹在,历史的沉淀也清晰可感。然而,相比一些网红街区,多伦路显得更小众、文艺、清淡。有人曾说:多伦路像是深藏于阡陌、阅尽沧桑的故人,娓娓道来那些隐秘的、只属于过去的年华。

其实,多伦路也渴望“被看见”,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记者近几年每每路过多伦路,发现路人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最近的周末去走走,多伦路已可用“热闹”来形容。

不过,相比于传统的“看见”,或许也可以试试“听见”多伦路。

古典音乐成为咖啡“伴侣”

有一群人穿梭在多伦路上:他们蒙着眼睛,将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通过听觉,游走在多伦路文化市集中。

就这样,他们听见了人们的说话声、乐队的演奏声、老式计算机机械的报数女声、撕扯封箱带声、收音机声、鸟叫声……

原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展出“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思考声音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未来的可能,以及声音与城市的共生演进。

参展艺术家孙玮,特别策划了这场独特的Soundwalk(声音漫步)。

市民们跟随艺术家在多伦路上Soundwalk(声音漫步)。

有趣的是,跳出这场行为艺术本身,在当下的多伦路,的确可以听见很多与众不同的声音。

每周六下午两点,动听的音乐会从公啡咖啡馆里传出。这两周,心琉室内乐团的年轻小提琴家、上海爱乐乐团的首席竖琴演奏家等,将轮番带来拿手曲目。

作为“在多伦路听见最美的声音”的活动基地,焕然一新的公啡咖啡馆每周送上一小时的音乐沙龙,让古典音乐成为咖啡的“伴侣”。

5月18日,重现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就让音乐大咖云集: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戏曲名家史依弘、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力量之声组合、小提琴家张乐等同时现身,与音乐迷面对面交流。

孔祥东当场直言:“多伦路越建越美,以后我也要申请在这里给大家弹琴。”

公啡咖啡馆负责人张艳介绍,在欧洲很多国家,咖啡与音乐紧密相连。今后的公啡咖啡馆不只是一个饮咖小憩的空间,更是一个以古典音乐为主,辅佐戏剧、绘画、文体在内的“不插电”文化艺术沙龙,来到这里的专业音乐家都将通过乐器最本真的声音讲述音乐的故事。

心琉室内乐团的年轻小提琴家在公啡咖啡馆演奏。

而多伦路与音乐的缘分,则向来有之。曾经的公啡咖啡馆,是鲁迅的“第二会客厅”,也是左联诞生的摇篮。穿越百年,全新的公啡咖啡馆位于多伦文化空间里,距离左联会址纪念馆百米之遥。

90年前,左翼音乐小组成立,涌现出聂耳、萧声、张曙、任光等大批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出包括《渔光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左翼音乐,在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音乐家徐冰还特意在多伦路上开办讲座:“中国音乐的发展——从左翼音乐说起”。

已有一个美好的开头

听完音乐家的演奏,可以来多伦路上听听素人的声音。

文化名人墙边,电子弦乐和北虹中学学生的阿卡贝拉表演轮番上演,灵动的电子弦乐表演和稚嫩的人声表演,形成了与咖啡馆内专业音乐家迥异的特色。

除了诸多文创品牌的摊位,桃子假象乐队、音乐谷、魔泛娱乐等多家音乐品牌也出现在市集。

北虹中学学生的阿卡贝拉表演。蒋迪雯 摄

文化市集上的音乐元素。

位于多伦路22号、新开张不久的诺丁山剧院内,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讲述了另一个与虹口有关的音乐故事——

1939年2月,犹太小提琴家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流亡到虹口,一直以教授私人小提琴谋生,为上海本地培养了一批小提琴演奏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选择留下,直至在虹口区霍山路住所逝世。

30年前多伦路刚开发时,王勇曾作为节目主持人来到这里。“多伦路上许多老房子中开出了小型博物馆,很有文化气息。如今再次来到这里,我欣慰地看到一些博物馆还在。”

在“大上海1933”,记者再次见到了店主郭纯享。他从多伦路开街时就来了,店内展出了诸如冲壶、马灯、旧脸盆等千余件“老上海”文物,引得不少年轻人进来观望。最让他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是花毕生精力搜集的旧报刊。不过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报纸博物馆不常开门了。”

多伦路上的小型博物馆。周楠 摄

店主郭纯享在与顾客交流。周楠 摄

在王勇看来,随着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升级,人们对于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但正是需求侧的触动,才使得供给侧焕发出更大的爆发力。“多伦路开始顺应这样的需求,让各类文化设施不断完善,采用更丰富的文化形式,引进更多元的文化表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头。”

据介绍,此次“多伦文化市集”是多伦路与上海音乐谷的首次跨界合作,而这样的文化市集近期周末都会举办。

城市更新的节奏

如果走到多伦路另一侧,在东宝兴路地铁站附近,则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打桩的声音。

当绿色的巨大土方车停在多伦路附近时,多少有点违和。有人暗暗担心:大卡车开出开进时,窄街小巷岂不是要抖三抖?但阵痛却意味着希望: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终于启动。

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总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计划2028年5月整体完工。包含三大主题片区:灵感绿洲、雅奢社区和诗意雅境,分为一期和二期。

一期全部为新建建筑,涉及甲级办公、总部办公及商业业态,打造区域办公形象标杆。二期将麦拿里、柳林里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风貌里弄与四川北路商业街贯通,打造集“人文街区、高端商墅、品牌服务公寓、行政办公”为一体的雅致人文社区,重塑多伦路新形象。

作为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首发作品,据建设方介绍,在新老建筑结合处,会设置具有自然景观特色的交融空间,将保留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与新建现代建筑之间有机结合,在“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中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共融。

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效果图。

可以预见的是,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后,整个街区的面貌将产生极大的变化。但眼下的多伦路,旧改让周边居民数量大大减少,在新的商业商务载体还没有建起时,依然要经历不短的过渡期。

7年前,记者写过一篇《百年多伦路:除了“活”在历史中,还能留住年轻人吗》(点击原文链接)呼吁通过深度开发文化资源,让文化街“活”起来,从而留住更多年轻人。

而眼下多伦路的种种“声音”,也正是基于此番考虑。

长远文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鲁迅小道”“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等为载体,通过文化集市,引导鼓励沿线休闲业态外摆,推出限时步行街,打造“多伦路听见最美的声音”品牌,提升多伦路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对外输出功能。

诺丁山剧院内,力量之声组合在表演。

史依弘在表演。

在“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成员、青藤美术馆馆长卢志刚看来,多伦路以往最大的问题是有故事、有风景,但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植入的新内容也缺乏连续性。现在成规模的新建项目的介入,以及成体系的文化活动的打造,会给原来的空间结构和街区内容带来新的机会。

对于城市街区的活化而言,设计良好的底层逻辑和商业模式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活力产生。对于虹口这种高密度的老城区,新的年轻人群的导入,新的生活方式的导入,比新建更多建筑更加重要。

他认为,虹口的街道尺度,特别适合做沉浸式的城市艺术之旅,可以植入更多的当代街头艺术、创新艺术与商业连接。就像日本濑户内海的艺术季,将城市空间作为艺术舞台,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审美品位,而且成为流量入口。

比如,“环鲁迅公园艺文群落”是个很好的尝试,“串珠成链”之后,可以从这些节点扩展到城市界面,以公共艺术活动和公共艺术作品形成区域的特色,从而建立自己与众不同的区域特征,带动商业和城市活力的复兴。

无独有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也告诉记者,近几年,美术馆也一直在做艺术介入社区的实践,无论是装置、文本艺术,还是声音、图像艺术,都试图以当代艺术激活老的文化历史和社区,在这个过程中,吸引年轻人进来,重塑社区、街区文化。

多伦路从建成至今,一直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而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产业对于街区的支撑则必不可少。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李健说:“任何一个街区要发展,必须建立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要想明白今后面对的文化群体是谁?多伦路要将红色文化、先锋文化与现代文化、时尚文化结合,就要孵化、引入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音乐时尚产业等。”

但正如王勇所说,毕竟多伦路已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头。

最近的周末文化市集中,总有孩子们过来写生。他们充满好奇地打量着这条不过550米的路,在他们的笔下,多伦路上古朴的钟楼、故居,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


选稿:吴春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