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上海援藏项目首次获奖!拉孜县吉角村整体搬迁至县城杨浦路
上海杨浦2024-05-28 13:21:50

近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颁奖典礼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颁奖典礼上,由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共同选送的《拉孜县吉角村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方案》,荣获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数字城市金牌项目。这是西藏首次获得数字城市金牌项目,也是上海援藏项目首次获奖。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市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其中的吉角村距县城30公里,海拔近49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全村共37户143人,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地理位置及资金等限制,该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群众用水、用电存在困难,不适宜居住,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居住的房屋非常简陋。

为切实解决吉角村海拔高、生活苦、工作难的现状,近年来,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带领下和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援藏拉孜小组紧紧围绕“中央要求,拉孜所需,上海所能”,会同拉孜县委、县政府,通过全方位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利用上级政策支持和上海援藏资金,将整村搬迁至县城核心区域杨浦路,海拔降低800多米,全村37户143名村民终于告别“高苦难”,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解决了吉角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

搬迁后的新居共有10间房,面积183.86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客厅、极富藏族特色的装饰及家具,让村民旺堆家显得生机勃勃。旺堆感慨道,“以前的老房子太简陋了,跟现在的新家完全没法比,非常感谢上海的援藏干部们,他们帮助我们村民实现了安居梦。”

拉孜县吉角村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是上海援藏重点项目——吉角村易地搬迁暨乡村振兴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在吉角村易地搬迁过程中,项目组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也下了功夫,不仅帮村民实现了安居梦,还让吉角村变得更“智慧”,让村民生活更便利。

据悉,吉角村易地搬迁暨乡村振兴项目分为三期,一期居住项目建设民房6栋37户及附属工程,于2023年11月已完成搬迁入住。二期商业项目建设商业综合楼及其他附属工程,美团、B站、沙绢手工羊绒等商户将于2024年6月入驻。三期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集服务、管理、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的党群服务和社区睦邻中心,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与此同时,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还融入了智慧社区建设元素,通过视频监控、人员通道系统、停车场管理、智能广播、高智能一体化负氧离子监测、养老管理平台、供暖系统等11套智能化系统,对整个吉角村进行智慧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社区的安全性、服务的便捷性、环保的节能性、管理的智能性。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宫爱如表示,吉角村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是首次在西藏雪域高原实施的数字化社区管理,开启了高海拔地区建设数字中国的步伐。

记者从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了解到,吉角村异地搬迁智慧化管理只是项目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更好地落实吉角村的服务和就业,要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以及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在吉角村商业配套项目中打造县级共享助农直播间,扶持该村合作社发展,提高风干牦牛肉等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和销量;积极引进沙绢手工羊绒、沙县餐饮等商贸服务业,开发社区物业管理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依托拉孜县西部实训基地,加强对搬迁户的定向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

宫爱如表示,该项目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具体实践,使全体村民生活质量、发展空间得到根本改善,也让村民们可安居,更可发展。在整个建设、管理、运营的过程中,该项目还充分发挥当地政府、村委会、群众的作用,在设计、选材、管理中,实现全过程民主,在西藏试点开展“村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的社会治理试点工作。

据了解,吉角村易地搬迁暨乡村振兴项目在西藏首次进行了智能化社区管理探索,为雪域高原开展数字建设、为数字中国建设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时代意义。

作者:陈涛
选稿:江烨亦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