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全国首家以“生境”为主题的社区博物馆今天开馆!
上海长宁2024-05-23 11:21:05

在这里,你可以用手触摸黄鼬、松鼠、刺猬的皮毛,观察貉一家温馨的生活场景,还可以欣赏到生态缸的美丽景象……5月22日,位于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生境博物馆盛大开馆。这是全国首家以“生境”为主题的社区博物馆,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上海本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环境为主要展陈对象的博物馆,是居民家门口的“自然课堂”。

声光电一体化,展馆里别有洞天

生境博物馆坐落于协和路239弄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宁聚里(XIN邻驿家)的四楼,与荣获“联合国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100+”荣誉的乐颐生境花园比邻而居,门头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占地600平方米的空间内精心设置了序厅、外展厅、内展厅、生境会客厅和生境书吧等多个区域,通过声光电一体化设计,为市民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

图片

在外展厅,市民可以通过多个互动显示屏和展示墙,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感受上海近年来为建设“生态之城”而做的努力。步入内展厅,市民仿佛走进了奇妙的“大自然”,手持放大镜,可以探索本土蝴蝶标本,坐在柳树下聆听鸟叫虫鸣,触摸动物的毛皮,窥视貉的日常生活以及辨识花草树木。在这里,大自然仿佛被巧妙地搬了进来,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有趣的科普园地,看貉出没

展厅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生态缸。这个复刻南渔浦断面的生态缸充满了原始的生态气息,缸底铺满泥沙,生长着自然降解的朽木落叶,水中摇曳的芦苇、苦草、金鱼藻等都是上海湖泊中的原生种,游弋其中的鱼儿也是当地河流池塘中的常见品种,如餐条鱼、棒花鱼、中华鰟鮍鱼等等,真实地再现了上海水域的原生态景象。

图片

图片

而在一旁的展板上,陈列着黄鼬、松鼠、刺猬、兔子的毛皮,吸引着市民纷纷上前触摸,体验这些小动物的真实触感。旁边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好像一条引导线,引领着大家来到“貉”的家园。这里通过展示貉的食谱、生活环境以及与貉容易撞脸的其他小动物,帮助人们分辨貉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植物爱好者来说,“上海维管植物”展区是不可错过的一站。这里通过红外手控装置展播上海本土植物品种,如肾蕨、桔梗、花椒、枸杞、二乔玉兰等。参观者可以通过自然放大镜、调控光源观赏车前草、马蹄金等草本植物标本。细心的人们还可以打开“自然魔盒”寻找到银杏树、水杉树的标本。

图片

图片

据了解,展厅里面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生活在长宁区24座生境花园里,而在博物馆中,则让市民们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到原来我们身边的自然里竟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不是莫名其妙就建了一个博物馆,它是与乐颐生境花园一脉相承的,这里很多植物的采集都来自于生境花园,小动物比如貉、松鼠、黄鼬也常常在生境花园出没。”这个具有专业性、科普意义的生境博物馆与生境花园形成了良好的资源互补。

图片

图片

让“身边的大自然”常在常新

开馆当天,居民们纷至沓来,不少人在博物馆筹备期间就积极参与了出谋划策,如今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倍感欣慰。这个家门口的“自然课堂”为居民提供一个了解和欣赏本土生物多样性的窗口,也为地方学校提供属地化的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

图片

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告诉记者,生境博物馆汇集长宁区24座生境花园的精粹而成,具有自然科普教育意义。未来,博物馆将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教育普及,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展陈设施,提升市民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让这个“身边的大自然”常在常新。

图片

当天的启动盛典不仅展示了长宁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还为“万物同兴惠长宁”摄影展的获奖者颁发了证书,表彰他们记录长宁之美、自然之美的贡献。同时,生境博物馆被授予“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与“长宁区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称号,2024年新泾镇科技节也由此拉开帷幕。

生境博物馆

地址:协和路239弄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宁聚里(XIN邻驿家)4楼

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30)

作者:程清慧
选稿:寇宇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