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如何吃到不“扎嘴”的菠萝?“泡盐水”到底有用吗?
上海虹口2024-05-21 09:08:45

春夏之际,天气变暖,街边摊位上五颜六色的水果看得人心情愉悦。但其中有一种水果,让人忍不住吐槽。这种水果就是我们常见的菠萝,“一边疼一边吃”是很多人吃菠萝时的真实写照。说起菠萝,相信很多人在吃之前都会有一个过程——加盐浸泡。那么,为啥菠萝吃起来会觉得扎嘴?泡盐水到底有没有用?如何吃到不“扎嘴”的菠萝?

为什么菠萝吃起来会觉得扎嘴?

在很多人认为,菠萝是一个大果实,其实菠萝是由很多无籽小果螺旋排列而成,每个菠萝有100~200个小果,直接与中央核相连聚集,最后才形成我们看到的大菠萝。

菠萝之所以会扎嘴,原因在于菠萝里含有的蛋白酶和草酸钙。菠萝的果肉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晶体呈两端尖锐的针状或长纺锤状,是一种白色结晶状的粉末,在显微镜下呈“针”状。草酸钙进入口腔后,也会刺破我们的口腔黏膜、舌头、咽喉等组织,产生“扎嘴”的感受。

菠萝蛋白酶是存在于菠萝植株中的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这种蛋白酶不是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多种不同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酶组成的多种酶,属于巯基蛋白酶类。这种蛋白酶会破坏牙龈、口腔黏膜等结构,让我们产生不适感。当我们吃菠萝时,菠萝里富含的蛋白酶会分解掉口腔黏膜上的纤维蛋白,导致黏膜受损,使我们产生刺痛感。

那么,为什么有的菠萝不“扎”呢?

菠萝扎嘴或不扎嘴,这与不同品种菠萝果肉中菠萝蛋白酶活力有关。有研究人员对比了6个品种的菠萝,结果发现:酶活力最低的巴厘菠萝,相应口感最好,不用多加处理即可食用;酶活力最高的卡因菠萝,不做处理几乎不能食用,所以一般加工成罐头再吃。

泡盐水到底有没有用?

菠萝中的草酸钙在盐水中会溶解,在这一点上确实会减少一些草酸钙针晶的含量。但菠萝蛋白酶的活性抑制,需受到温度、金属离子浓度等的影响,简单的盐水是没办法彻底解决的。

研究发现,盐会使得酶失去活性。但这里用到的盐一般指的是那些“金属的离子化合物”,比如含铅离子、汞离子等的重金属盐,对菠萝蛋白酶的抑制效果较明显。而我们用来泡菠萝的盐水,用的是食盐水,Na+离子对于蛋白酶的活性抑制效果较其他金属离子明显较差。所以,如果用低浓度的盐水泡菠萝,并且泡的时间还比较短的话,是无法有效地使蛋白酶失去活性的,只能对其活性有较小程度的抑制。

2015年,《食品科技》上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用7%的氯化钠溶液将菠萝浸泡10分钟,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会被有效抑制。而制作7%的氯化钠溶液,相当于在1升水中加入70g盐,这个浓度相比平时我们用的盐水浓度高很多。

因此,用食盐水来泡菠萝,只能起到些许抑制扎嘴的效果,但效果不大,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点“心理安慰”。至于有人觉得泡了盐水的菠萝没有那么涩了,只是味道的协同作用而已:咸味可以让苦味减弱,可以让甜味增强。

如何吃到不“扎嘴”的菠萝?

尽管一年四季都能结果,但菠萝只有在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时才好吃。每年5~7月是吃菠萝的最佳时间。除了选对产出时间,还能如何提升吃菠萝的体验感呢?

正确处理

处理菠萝首先要把皮切干净,皮里的草酸比较多。另外,切掉离茎与果心最远的部位,也能提升口感。

加热处理

菠萝蛋白酶遇热会失活,当菠萝果肉被加热到60摄氏度以上时,菠萝蛋白酶会失活,且草酸钙针晶体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溶解。这也是为什么菠萝咕咾肉、菠萝饭等美食里的菠萝果肉不会让我们有“被蜇”感的原因。

用酸奶“辅助”

如果吃菠萝后舌头疼,马上含几勺酸奶,菠萝蛋白酶就会转而专注于破坏酸奶中的蛋白质。

挑选菠萝的时候,要选叶子茂盛、叶片挺立、果实新鲜、手感沉的菠萝;同时也要用手指稍微按压一下,选略微发软、有弹性的,这样的菠萝成熟度大多较好。

来源:上海市消保委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