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粮食安全”是什么?是插秧机的往来穿梭 也是插秧客的披星戴月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5-20 07:26:05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春耕季节,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水稻备耕、插秧。为服务务工人员出行,从2000年开始,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首趟“插秧专列”,25年来,运送近190万人次前往三江平原从事插秧工作。“插秧客”打工20天,就可收入近万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插秧专列”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淘金列车”“致富列车”。又是一年插秧季,“插秧专列”再次如约而至,在这趟特别的专列上,“插秧客”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绥化火车站,是插秧专列沿途上车乘客最多的一站,多年以前,5月初的站前广场上,总会门庭若市。而现在,插秧客的规模已经大幅萎缩,但他们却差不多还是同一批人,“55后”至“75前”,仍是主力军。

年复一年,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体力在消退,用工的岗位在减少,插秧农忙的周期在缩短。

1982年出生的孙兰花,几乎是这趟专列上最年轻的插秧客。她和大嫂杨红是一对妯娌,从5年前开始加入插秧大军,每年5月初,她俩都会从齐齐哈尔克山县出发,坐车来到北林火车站,再坐上一路向东的插秧专列,像候鸟一样追逐着一年中可能仅此一次月入过万的工作机会。

孙兰花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老人身体不好。临出发前,她忙完了家中十几亩地的旱田播种、给家人准备好十几天的干粮,便匆匆出发。

杨红的两个儿子,分别读大学和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全部靠杨红支撑,杨红嘴上说着有压力,却又自豪地笑了。

凌晨4点,插秧专列即将抵达前进镇,这里靠近建三江垦区,也是大多数插秧客行程的终点。大家早早起床,吃起自带的干粮,嫂子杨红和孙兰花却无心吃饭,相比起其他插秧客大多早早联系好雇主,她俩听说今年插秧工的价格涨到500元每天,但只能寄希望下车后碰碰运气,焦虑和不安写在脸上。

妯娌二人刚冲出车站,就和正在寻找插秧工的中介问起了价格,几十个中介面对蜂拥而至的插秧客,激烈的求职竞争已经展开。

插秧客,是对水稻春播时务工群体的总称,具体工作包括摆苗装盘、接盘、挑秧、开插秧机、补插秧苗。其中挑秧工的工作最辛苦,基本需要男人来做;开插秧机收入最高,最多时每天能赚800元。杨红和孙兰花过去只干过补插秧苗的活儿,而大多数雇主都用上了插秧机,承包规模不大,只想雇佣一名插秧补苗的工人。妯娌俩的工作并不好找。

当插秧客遇上智能插秧机

现如今,传统插秧客多半已被智能化插秧机取代,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垦区,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环境感知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仅高效便捷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然而,这也大大挤占压缩了传统插秧客的务工就业机会。他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呢?

几经辗转,妯娌二人终于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水稻承包户王广东家找到了工作。

妯娌二人的工作,是要跟着插秧机,在边边角角的地块,把机器丢苗或插秧不实的苗补插到水田里。很快,她俩就被开足马力的插秧机远远甩在身后。从前年开始,王广东家用上了这台通过北斗导航设定路线、可以无人驾驶的插秧机,价格仅需3万多元,插秧+补苗,不到半个月就能完成,效率比以前提升了近一倍。更重要的是,每天节省下的人工成本,就接近3000元。

在插秧客中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这说的是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时间泡在泥泞的水田、无数次弯腰又站起,浑身酸痛已是常态。

次日凌晨三点半,吃过早饭的妯娌二人准时下田。初夏的七星农场,凌晨时分户外温度仅有5、6度,水田里冰冷刺骨,站不了一会儿,腿脚都冻得发麻。孙兰花说,自己的三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想想他们的未来,今天自己吃的苦就都化作乌有。

插秧专列从黑龙江省最西端的齐齐哈尔始发,行程1284公里、途经11个县市直至位于祖国最东端的抚远市。K5161次列车长陈勋与插秧专列相伴十年,她说,当年的插秧专列只有硬座,庞大的人流甚至要从车窗挤上挤下。

K5161次列车长 陈勋:当年客流相当大了,我们都没有下脚的地方,就是列车超员100%都能达到。

2013年,插秧专列运送乘客规模达到峰值,从黑龙江各地市前往建三江地区的插秧客有十多万,仅从绥化火车站登上插秧专列的插秧客就高达4.48万人。也正是在那一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0.6亿吨,从这以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比就再未低于10%。

在孙兰花、杨红工作的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千亩水田中,几台智能插秧机星星点点,人影却消失不见。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主管刘建国介绍,水稻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7%,85%以上的智能插秧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基本实现了无人驾驶。

刘建国:我们想越省人越好,把人工劳动力解放出来。目前的插秧机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但添加秧苗还需要人工。把添加秧苗这个瓶颈解决了,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无人。我感觉再有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农场)就能实现。

也许,“粮食安全”这样的宏大叙事,既是大马力智能插秧机的往来穿梭,也是插秧客们披星戴月的俯身劳作。

于国家,这是责任与重担;于小家,这是生计与未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润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