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李舒:蹄髈
新民网2024-05-13 14:40:00

看它静静卧在绿色小油菜之中,油晶光亮,胖墩墩,筷子戳一戳,绛红肉皮抖一抖,心痒难耐。

第一次见戴敦邦老师,是在七八年前。拙作《潘金莲的饺子》想请戴老师惠赐插图。朋友说,老戴会喜欢你的。我有点纳闷,为啥?因为你们都喜欢蹄髈。

小时候,最盼吃蹄髈,大概因为牙齿没长好,所以最热爱这种炖得酥烂而又味道浓郁的食物。不知道为什么,我家不常烧这道菜,唯有去别人家做客才能吃到。然而,蹄髈虽然是大菜,却总是到宴席大半才端上来。看它静静卧在绿色小油菜之中,油晶光亮,胖墩墩,筷子戳一戳,绛红肉皮抖一抖,心痒难耐。主人殷勤劝菜,客人们则再三推脱——早已酒足饭饱,何况,蹄髈形似元宝,乃是一个彩头,要留给主人,是为做客之理。小朋友哪里晓得这个道理,于是不管不顾,上来便是一筷子,然后,就挨打了。哭得眼泪鼻涕一把抓,蹄髈还在嘴里慢慢嚼着,耳朵里却是家长怒吼:“跟你说了一万遍了,懂不懂怎么做人客?”心里想着的,是一会儿能不能蹭一勺子肉汤,拌一会儿上来的银丝细面。

《金瓶梅》里,常吃蹄髈:月娘在乔大户家吃饭,第二道菜就是“炖烂跨蹄儿”;西门庆约应伯爵出门,也吃一碗炖蹄子。应伯爵要拜托李瓶儿对西门庆说情,便请书童花了一两五钱,“教人买了一坛金华酒,两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鲜鱼,一肘蹄子,二钱顶皮酥果馅饼儿,一钱银子的搽穰卷儿”。蹄髈可红烧,亦可白煨,用外婆的话说,其实没什么难度,火候小,功夫足,慢慢煨着,才会好吃。西门庆家的蹄髈做法,多为红炖,强调的是“炖烂”,大概和我一样,爱的都是蹄髈稀烂的口感。

西门庆府上,吃蹄髈也会换花样。第三十四回,就有一味别样的蹄髈:“说未了,酒菜齐至。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后又放了四碟案鲜……第二道又是四碗嗄饭: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髈蹄,一瓯儿白煠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

古人吃饭,有一套流程。宾客进门吃饭之前,可以先吃些茶食果子,据说可防醉酒。茶点小菜过后,便开始饮酒。喝头一杯酒,宾客需要起身离座,主人先敬上座之宾,干杯后,方可坐下,这就是所谓“递酒安席”。完毕之后,便上“案酒”——下酒菜。“案酒”之后,就是“嗄饭”,也作“下饭”,则专指吃饭的菜肴。水晶蹄髈,其实是一道凉菜。把蹄髈用小火慢煨,肉质酥烂的同时,肉汤里会有大量的胶质。放置一夜之后,肥肉全部化为肉冻,蹄髈和着凝结的肉汁一起,晶莹剔透,故为“水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镇江的“肴肉”。

我喜欢和戴老师聊《金瓶梅》,他见我的文章里有一篇考证《金瓶梅》的作者虽然假托宋朝,但书中大量描写的风物,实际上都来自明朝,比如西门庆用来炫富请客的鲥鱼,只可能在明朝时的山东出现。鲥鱼产于南方春夏之交,出水即死,很难保存。因为明朝修复大运河,临清码头是当时贡船的换冰之地,这才保证西门庆家的厨子可以做出“两盘新煎鲜鲥鱼”。戴老师感叹说,有道理,不过,作为画家,还是要从大方向把握,他告诉我,当年画《水浒传》,后来画《金瓶梅》,他都老老实实按照宋朝人物考证,不过,“我一直以为泡螺是螺蛳,看了你的文章,才晓得是奶油点心。”

戴老师说的“泡螺”,出现在《金瓶梅》后半段。那时候,西门庆失了李瓶儿,身边纵有如花美眷,见到眼里,都是死去的六娘的影子,点戏“我只要热闹”,听了两句居然落泪,郑爱月为了宽慰西门庆,亲手给西门庆“拣”一道名为“酥油泡螺”的点心,旁人吃了大赞,只有西门庆说:“我见此物,不免又使伤我心。唯有死了的六娘,她会拣,她没了,如今家中谁会弄它?”酥油泡螺,听起来好像一味海味小碟,不过,根据应伯爵的说法,此物“上头纹溜,就像螺蛳儿一般”,吃起来“入口即化”,实际上是一种当时流行的奶油点心。明朝牛奶的“骨灰粉”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说到“带骨鲍螺”的做法,和酥油泡螺接近:“乳酪以蔗浆霜,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

我一直惦记着要请戴老师吃一次酥油泡螺,在家里试做了好几次,做是做出来了,一尝味道,嗯,还是蹄髈好吃。(李舒)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