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五一”假期江苏博物馆接待观众约400万人次——展览互动多 观众收获足
新江苏客户端2024-05-06 06:54:00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记者从省文旅厅博物馆处了解到,全省355家备案博物馆5天接待观众总数约4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6.2%。这个假期,我省各博物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通过多种方式增添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让观众深度了解和欣赏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感受文物文化魅力。

“相传北宋商人迎合考生心理,制作‘进士糕’与‘状元饼’,其颜色大红金黄,形体大小匀称。”5月3日下午,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负一层,讲解员为游客介绍科举中的饮食文化。该馆5月1日推出新展“舌尖上的科举——以食释礼:中国科举饮食文化”。“以前只知道科举考试,没有想到科举饮食有这么多故事。”从江西来的吴先生说,“景区人非常多,到博物馆则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品味这座城市的文化。”

连云港市博物馆推出“石呈千载——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首次精选连云港古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艺术同时展出,观众可以感受连云港的山海变迁和历史文化底蕴。六朝博物馆推出“只此中国色·青”新展,以青色为主线,通过古代青玉、青花瓷、青色服饰等精品,展现中国传统色彩青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古人精神层面的影响。宿迁市博物馆推出“石上千秋——淮海经济区汉画像石拓片展”,通过画像石拓片的展示,解读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徐州博物馆清乾隆行宫“五一”上新,精心打造“奉天茶韵”乾隆茶饮体验区,推出乾隆主题茶包、茶具等,邀请游客打卡留念。

各类手工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5月4日下午,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观众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新现场互动,体验制作鸭蛋粉。镇江博物馆推出的“描银嵌丝 仿银立体錾刻”手工活动也备受关注,结合展厅内鱼化龙纹大银盆等金银饰物的纹饰,老师带领青少年学习錾刻工艺的原理与做法,了解凤鸟纹、云龙纹、宝相花纹等历代经典纹饰。无锡博物院举办了“瓷土生辉——釉上彩瓷盘手绘活动”“泥塑雅韵——非遗惠山泥人体验”等4场亲子活动。宜兴市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溪山印象——苏东坡主题纪念章免费打卡体验活动”以及“高山流水觅知音 却道东坡在宜兴”古琴培训,挖掘和传承东坡文化,打造文化IP。扬州博物馆推出“特展微研学——石说鲁礼”,观众可在文字与图像中品悟儒学典范与“鲁礼”风采,领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魅力。

多个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新技术,让游客和藏品之间实现“跨时空交流”。宝应博物馆新设超高清文物数字大屏,观众可以操作屏幕查看文物高清局部细节,还可以查询文物基本信息。在常州博物馆少儿自然陈列展,观众戴上AR眼镜即可看到动物标本和化石生前的生活场景。苏州博物馆假期推出“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特展,并同时推出“亚述巴尼拔的勇士——HADO挑战赛”体验环节,观众可通过AR头戴装置和身体传感器在场地上展开较量。

“随着博物馆越来越热,观众对展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王波说,“博物馆藏品是根本,对藏品的深度研究决定了展览、社教活动以及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展览才能传递城市的特色文化。”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各大博物馆今年在服务方面有很大提升。比如,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多个博物馆延迟闭馆,让博物馆成为夜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为了满足各个层次观众的讲解需求,各大博物馆推出馆长说、专家说、讲解员说、志愿者说、小小志愿者说等。

“为迎接假期较大流量,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指导博物馆提前做好准备,推出了一批新展特展,丰富优质文化供给。部分热门场馆通过优化参观预约机制,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最大限度方便各地公众参观。省文旅厅在节前还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各文博场馆因地制宜做好假日预案、增加志愿岗位、加强服务保障,更好地满足群众节假日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省文旅厅博物馆处负责人说。

记者 杨民仆

编辑: 戴凌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民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