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西湖边,很多人都被问住了!为啥没有栏杆?网友:这是“肌肉记忆”
上观新闻2024-05-03 17:16:00

这个“五一”假期,游人如织的杭州西湖再一次上榜全国顶流景点,西湖景区客流量再创新高。“西湖为什么没有栏杆?不怕有人掉下去吗?”一则曾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的帖子,因“五一”假期再次爆火。

不少游客在实地“打卡”西湖时,萌发了同样的兴致。有人说,这么多年了,这是习惯,更是“肌肉记忆”。

那么,西湖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栏杆,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五一”假期西湖人从众

游客:喜欢西湖亲近的感觉

“五一”假期首日,10点左右的西湖北线一带早已是人头攒动,被分流的人群从断桥入口上桥前往白堤,欣赏湖岸垂柳的惬意风光。

不少游客开启边走边拍模式。人站在岸边,背后西湖作为背景,是常见的合影标配。记者观察到,一些游客也会往堤岸旁再靠一靠,争取在人多的场合下抓拍到更出片的旅游打卡美照。

对此,来自河南的胡女士颇有心得,第一次带家人来西湖,美景太多,西湖边沿岸随便一站,都是合照的好机位,“西湖边都没有栏杆阻挡,感觉自己跟西湖亲近很多。”

这样的体验,不少游客感同身受。在白堤两侧的岸边,来自浙江温州的金女士带着儿子,直接坐下看鱼儿戏水,“最喜欢的是西湖的舒适感,坐在岸边荡荡,水也不深,小朋友也不会觉得危险或者害怕。”往前一探,一眼能望见水草和小鱼,亲切极了。

至于偌大的西湖为什么没有栏杆这事,金女士觉得,西湖装上栏杆没有必要,因为这对景区来说是很大一部分投入,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素质。

从白堤往西湖音乐喷泉方向走,靠近湖滨商圈人流量密集起来。西湖游船处排队超过1公里。记者观察到,部分区域都加装了临时护栏,引导队伍和人流进行有序分隔,一些游客倚靠栏杆,摆出各种pose合影,看起来轻松自然。

继续往一公园方向荡荡,视野愈发变得宽阔。集贤亭一侧的游步道,不少被加宽的岸堤,让游客行走更加自如。

平日里就中意江南文化的陈同学,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在读博士生,这次跟朋友组团假期来杭州玩,体验感很好,虽然人流量很大,但是良好交通秩序给她留下不错的印象。“一直很喜欢杭州西湖山清水秀的风格。”在她看来,“没有栏杆的西湖更好,保留了西湖原本的风貌。这是展现西湖景色最优美的处理。”

俶影桥上游客摩肩接踵,这座景观桥弯弯曲曲,桥面较窄,人群慢慢挪动,像一条传送带。“人挤人书包又大差点把自己挤下去了。”背着相机从福建赶来杭州的詹同学,第一站就选择来西湖荡荡。他观察到,刚刚一路上走来西湖边都没有栏杆,他觉得这就是西湖的特色。不过,他觉得部分地方加设栏杆会更让人安心。

不设栏杆是约定俗成的共识

游客所到之处,

还有更自然、无感的细节保护

这个“五一”假期,西湖不断忙上热搜。5月1日,西湖景区接待客流量52.94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55.52%。

这背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西湖始终“开放、匠心、亲民”的特质。

西湖自古就是开放的。西湖申遗专家、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原主任杨小茹介绍道,“作为历史上景观的氛围营造,在‘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不设栏杆’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当然随着西湖园林景观的发展,新的设计也在一代代匠心营造下不断出现,譬如苏堤被打造成缓坡露水的自然风光,以及对白堤的景观加固,均属于长期建设中的‘微调’。”

湖滨公园

断桥残雪

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佐证,西湖除了湖滨公园有驳坎和下垂铁链栏杆以及景观桥梁和三潭印月曲桥设有栏杆之外,其他区域的驳坎都是自然式缓坡入水。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环湖绿地动迁,打造人民公园,建设湖滨一公园到六公园,对园林景观进行铺装。更新简化版的栏杆被当作景观的一部分保留下来。

时至今日还会有人会问:西湖没有栏杆,怕不怕掉下去有危险?西湖水深也给出了答案。

西湖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的水底呈锅底状,平均水深2米左右,靠近岸边都比较浅,多数地方水深0.5-0.8米,相对比较安全。但水底的淤泥可能较深,广大游客游玩也要注意。

西湖的水岸关系,十分亲切。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说把湖滨所有的岸堤都做上目前这样1米间隔的栏杆,把它隔绝开来,无形中西湖跟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了距离。

小栏杆背后,同样折射了“大围栏”的故事。

2002年杭州开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湖综保工程以南线整治为开端,整合了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拆除了围拦,实行不收门票政策,真正做到“还湖于民,还景于民”。

历年来,西湖景区一方面湖边用这种游步道、人行道加宽的形式,让人更安全地在这个湖边行走。另一方面像柳浪闻莺通过绿化带与湖岸相阻隔,部分沿湖垒石坎坷让人踏上不得不小心翼翼,这种种“润物细无声”的匠心,都起到保护作用。

再者,一如白堤的“间株杨柳间株桃”从宋代作为景观搭配的存在,早已成为西湖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这种对西湖的审美追求,保留自然景观的意趣,无形间成为了主流道和步行道之间“隐性分割”,传承至今。

这也是最符合西湖审美柔性的解决方式。

栏杆本身就是出于安全考虑。但没有栏杆,反而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副主任孙杰解释道,“促使大家在西湖游玩时更加注意。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当下如何满足我们西湖的文化景观审美,更体现在细微之处。

据西湖水域管理处数据显示,集贤亭是广受市民游客喜爱的西湖景点,也是沿湖热门打卡点。出于对安全和景观的统筹考虑,2013年集贤亭复建时,专门在周边两侧水下约0.8米处增设一条1.5米宽的生态保护带,防止游客不慎落水的缓冲保护。同时,景区加强周围的日常管理,如设置夜间景观警示灯等,保障市民游客的安全。

守护安全步履不停

科技加持让西湖安全更有底气

“断桥都是人人人,还从来没有过游客失足落水或者被挤下去的情况。”说这话的是杭州人最熟悉的“西湖大白”、在断桥边“扎根”19个年头的民警陈宗耀。5月1日早上8点,他又准时出现在西湖断桥边执勤。

这时候,断桥上已是人头攒动,还有源源不断的游客从北山街涌上来。陈宗耀和同事们在上桥口引导游客上桥,接通北山街的桥堍往外延伸十多米,就有一条用花坛组成的隔离带,游客从两侧有序上下桥。“只要往前走就好,迎面对冲、队伍打结甚至是踩踏、落水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的。”

断桥两侧是低矮的石栏杆,不及膝盖高。20多米的桥面,几乎每走两步就是一名和一名志愿者组合,他们面朝游客维持秩序、解答疑惑。有网友说,“这就是西湖给游客们的安全感。”

5月1日假期第一天,西湖景区公安分局投入安保力量共有2054人。“群众过节,我们过关。”景区公安治安大队队长胡文超说,整个五一假期大家放弃休假,全员在岗。其中,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就是“西子义警”,他们身穿绿色的小马甲,自发地在西湖边引导游客,提醒大家不要太靠近湖边,注意安全。

“如果真的发生了游客落水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有人喊一声我们的附近民警都能听见,立马赶到事发现场。”胡文超说,有时候报警电话还没打出去,民警已经在现场处置了。

“这种突发响应是南北呼应、水陆联动的,即便不在人流最拥挤的断桥上发生事故,其他地方5分钟之内我们的民警也能出现。”胡文超介绍,湖中三岛上还有专业蛙人救援队,全天候24小时响应。

“断桥、音乐喷泉这些核心地区会提前分控人流,加大安保力量。”胡文超说,当初曾考虑过在断桥边装防护网,但是一来这会破坏西湖的自然风光,游客观感不好,二来西湖水位会波动变化,防护网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个想法也就作废。

当然,守护平安少不了科技的加持。

在苏堤、白堤西湖沿岸都有电子围栏,注意事项实时喊话。西湖景区公安还发明了一款智能救生圈,如果有游客不小心落水,岸边救生圈扔不远也不准的情况下,这艘电动无人小船可以快速到达指定位置,救生圈迅速充气弹出船体给落水者使用。别看这小船体型小,一秒能跑5米,遥控距离达500米左右,用于一般水上救援没什么问题。不仅湖边,景区周边不少山上树立的山体报警杆,除了充电,还有报警、救助等多项功能。

“用有形的物理隔离不如筑起无形的安全防线,这样就能给游客们的体验才更好。”胡文超说,“和西湖没有栏杆一样,我们旅游警察也影响着游客对杭州的城市印象。

作者:杭州日报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