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宁品读】气韵生动的中华纹样
上海长宁2024-05-02 12:35:42

姿态各异、色泽绚丽的纹样,是美的象征,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充分彰显出民族工匠们高超的绘制工艺。一件件端庄素雅的纹样,就好似一张张精美的名片,形神兼备地摹写出中国美学的千古神韵。故宫是一座纹样宝库,藏着中国纹样的巅峰之作,其丰富、浩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故宫纹样》一书,就以故宫博物院中的织绣、瓷器、织毯、珐琅器藏品与建筑绘制为载体,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千百年来中国纹样发展的脉络,117幅气韵生动的配色图案,生动映射出故宫纹样纷繁多姿的美。

图片


在故宫这座繁华的艺术宫殿中,共珍藏有180多万件瑰宝,其中就包括织绣、瓷器、织毯、珐琅器、建筑绘制等五大门类的艺术珍品。而在这五大类藏品中,无一例外都有着纹样的身影。本书立足故宫馆藏,从考古学和美学的维度,全面回顾总结了纹样不凡的发展之路,有力地凸显出中国人高雅别致的审美情趣。
图片
据考证,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也是中国美术的发轫期。当时的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纹样以及人造物纹样,大多渗透出多层面的崇拜思想与氏族图腾观念。夏、商、西周时期,受神权思想的影响,纹样大多以人造物纹样、写实的动物纹样为主,几何纹样为辅。其中,在沉实、粗犷的青铜神器上,几何纹样神秘怪诞、规矩严整、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已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相较于前朝的奇特神异,春秋战国时期的纹样则呈现出生动写实的嬗变特征,动植物纹样灵动具象,记录人类真实活动的场景式纹样,更多展现出丰富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到了大一统的秦汉社会,装饰艺术得到了显著提高,瓦当、漆器、铜镜、雕塑、画像石砖上多呈现飞禽走兽纹样,显示出民间艺人非凡的艺术功力。特别是两汉时代,在秦代纹样大融合的基础上,动物纹样的绘制技艺迅速提升。而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西域装饰风格的植物纹样的传入,更使两汉的动植物纹样得到空前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使佛教纹样装饰大行其道。尤其是植物纹样的转型,使其开始真正地走进中国装饰艺术的主体领域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大量运用在石窟壁画、边饰、藻井等建筑装饰或器物上的植物纹样,就是最好的例证。
图片
隋代是中国纹样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它承接了南北朝时期的装饰风格;另一方面,又在佛教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奠定了初唐纹饰自然写实、清丽俊逸的艺术特色。整个唐代,纹样发展突飞猛进,迎来了大繁荣,丝织品、金银器、唐三彩瓷、雕漆镶嵌等工艺品上的纹饰,精致俏丽,美不胜收,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至宋时,纹样以洗尽铅华的极简风格为主,主要表现在瓷器上花鸟虫鱼和其他植物纹的运用,以及锦绣上大量锦纹的出现。到了元代,纹样风格突变,繁复多样的瓷纹,不但造就出高贵奢华的青花瓷;而且,也为明清两代瓷器纹饰的推陈出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特别是明代,织绣技艺日益成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间艺人在继承了汉锦、唐锦纹饰优点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地加以创新,大大推动了以官服为代表的动植物纹样的转型升级。彼时的瓷器,更是达到了蓬勃兴盛的黄金时期。清代纹样,则融合了多民族装饰艺术的所长,体现出满汉交融的纹饰风格,宫廷织绣、织毯、女服的频频涌现,进一步推动了服饰纹样一步一步迈向繁复、靡丽之风。在宫廷器物上,彩瓷、珐琅器、玉器等种类愈加逐新趣异,纹饰、器型有部分明显追随宋、明的仿古潮流。而故宫建筑、家具上使用的佛教法器类的纹饰数量大大增加,更多表明清代纹样在赓续传统中,更偏向于藏传佛教的艺术旨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越历史的风尘,洞悉故宫纹样里的精巧之美,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美学的崭新境界,层林尽染的清秋之夜,就在《故宫纹样》中开启一趟愉悦的纸上探幽吧。翰墨飘香里,自有一番意趣在其中……


选稿:严佳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