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F1中国大奖赛收官,现代赛车设计借鉴了哪些航空技术和原理?
看航空2024-04-28 17:48:08

4月21日,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收官。

本届F1中国大奖赛盛况空前,对于赛车迷来说堪称一场难得的“嘉年华”,久违的发动机轰鸣热浪、赛车的风驰电掣,引发了全场山呼海啸的掌声与呼喊,令赛车迷久久回味。

在航空迷眼中,在这场关于地表速度的竞赛中,每一个转弯和直道都见证着空气动力学的无形“大手”如何将赛车稳稳地按在赛道上,让它贴地飞行,高速过弯。也是这双空气动力学的“大手”托举着飞机冲上蓝天,赋予人类一双翅膀。

本期,我们就从空气动力学的视角来聊一聊F1赛车“贴地飞行”背后的奥秘。

  F1赛车之所以能贴地飞行、飞机之所以能飞上蓝天,都有赖于空气动力学。图为意大利“三色箭”飞行表演队(使用MB-339教练机)以9机编队的招牌动作,为F1意大利大奖赛表演助兴。

  从升力到“负”升力,赛车贴地飞行

飞机之所以能飞起来,一种简单的解释是:空气流过机翼(通常是上表面向外弯曲的程度较大、下表面相对较平)的上下表面,上表面空气流速加快、压力变小(根据伯努利定律);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减慢、压力变大。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形成了托举飞机飞上蓝天的升力。

20世纪60年代末,后翼(也有称之“尾翼”)被引入F1赛车的设计中。自此,前翼和后翼就成了F1赛车上的标配。

而F1赛车上的前后翼,在翼型(翼的剖面形状)上就类似倒置过来的飞机“机翼”。

  F1赛车上的前后翼,在翼型上可以视作倒置过来的飞机“机翼”。

  对比于,机翼(上图)升力的产生,将其倒置作为F1赛车的前后翼,就将产生“负”升力,对赛车的下压力。

当空气流经F1赛车前后翼,下翼面气流流速高、压力小,上翼面的空气速度低、压力大,从而产生了“负”升力,即空气对赛车的“下压力”。

这双无形的大手“下压力”让F1赛车得以牢牢地抓住地面。这样一来,在直道少、弯道多的F1赛道上,F1赛车就能够以尽可能高的过弯车速、更好的操控性、更稳定地通过弯道(尤其是高速弯道),帮助赛车手创造更好的围场战绩。

  当F1赛车的“机械抓地力”(全赖于汽车自身质量、轮胎和悬架系统等)接近极限时,工程师们就要依靠空气动力学来创造“下压力”。

  倒置机翼令赛车设计方向剧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赛车手兼汽车设计师吉姆·霍尔(Jim Hall)率先在他的Chaparral2E和2F跑车上安装了后翼。

F1莲花(Lotus)车队的创始人、赛车设计师柯林·查普曼(Colin Chapman)很快将后翼引入他的车队F1赛车上。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高速行驶中后翼产生了更大的下压力,大幅提高了赛车过弯的速度和稳定性,比赛成绩由此不断刷新。

  1970年,一代经典F-14“雄猫”战斗机首飞,此时“变后掠翼技术”正热门。

  20世纪70年代的航空技术早已进入了喷气时代,跨入了超声速时代。所以,赛车工程师从航空领域借鉴一下,给赛车装上机翼,这算不上是什么异想天开。

不过,最初前翼和后翼在赛车上的布置还是比较简陋的。比如,全宽后翼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后悬架上,或者由细长的支柱(长度4英尺,约1.2米)来更高地支撑起来。

也因此,有时空气动力那双无形的大手会将前后翼直接压塌,乃至威胁赛车手的安全。这也让F1规则做出修改,对前后翼的高度、宽度、位置等做出越来越严格的规定,它们被要求布置在赛车较低的位置,也开始与车身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设计。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严格、繁琐的F1规则限制下,在各家车队对性能的取舍,以及技术路线的差异影响下,F1赛车外观经历了一次次迭代乃至巨变,这也恰似航空领域的战斗机在气动外形上的变化——天地之中的它们,外形之变无不是来自空气动力学那双手的塑造。

  由空气动力学主宰的性能和设计

“将机翼倒置装上赛车”后,F1赛车的设计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空气动力学开始在F1赛车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空气动力学不仅在一年又一年的新赛季中“再造”着各家车队新车的外观,也几乎主宰着一辆赛车的全部性能。特别是随着发动机研发、轮胎特性等变量趋于稳定,空气动力学开发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将直接决定新赛车是“火星车”还是“地球车”。

也因此,F1赛车的悬架设计、动力总成、构造和布局等都要服从于空气动力学的要求。

  一型飞机的设计离不开风洞测试、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模拟等,一款F1赛车的设计也同样如此。

在为F1赛车装上“倒置的机翼”后,那些围绕机翼的一系列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理论定律、效应,发生在机翼上的种种空气动力学相关的现象,也都在贴地飞行的F1赛车前后翼、扰流片(整流片)等赛车上表面的空气动力装置上处处应验和发生着,包括但不限于伯努利定律、文丘里效应、边界层理论、流过F1赛车的湍流、失速现象、地面效应、康达效应等。

  在航空领域常见的,如通过翼刀、翼尖小翼来梳理、引导气流的气动设计等“小手段”,在F1赛车的空气动力设计上也有着类似应用。

  位于前翼后的车轮产生的涡流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气流流场。2022年F1新规则下的新赛车,在轮胎上方增加了扰流翼片,它的出现将控制前轮涡流,防止它破坏汽车其他部分的流场。

关于目前F1赛车身上的设计“小心思”以及那些可能会影响F1赛车的因素,明天的文章中我们继续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