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是舞狮队里的显眼包”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28 07:46:00

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假期了

有一个表演是节日里的“气氛担当”

“这么可爱的女能养一只不?”

今天的文博日历就带你“云养狮”

迈着小碎步

舞狮队里的“显眼包”来了

小狮子看上去很“另类”

它瞪大眼睛、张着大嘴

塌扁的大鼻子朝天大口呼吸

有点娇憨、有点萌凶

颇有“人味儿”

果然,往下看立马暴露

原来腹下齐刷刷站着的是四条人腿

前面的一条腿还踮着小脚

走出了“小碎步”的架势

由此可见,这是两人舞狮子的造型

再看全身

没有花哨的装饰

单纯罩上了一件“大披风”

“披风”上用篦状物压出的白色条纹

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毛发

背部用刻刀勾勒出的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

此时若吹来一阵西域风

脑海里闪现三个字:原始美

回过神,不禁想起来

那狮子尾巴在哪儿?

不好意思,可能是跳得太嗨

把尾巴给跳没了吧~

此俑形态虽小,但造型率意

憨态可掬、富有生气

工匠们用塑、绘、线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塑造了一个时而威武、时而活泼的舞狮形象

要是放在今天的舞狮队里

妥妥滴“显眼包”啊

古代舞狮又叫“太平乐”

看唐代人是咋舞狮子的?

早在唐代,新疆就有舞狮表演

彩绘狮舞泥俑便是“实力印证”

舞狮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千年前就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原

并在中原的宫廷里火出了圈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公元87年

安息国王开始遣使献狮

南北朝时期

舞狮经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中原

到了唐代

《乐府杂录·龟兹部》中记载

五常(方)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

舞狮成为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

△五头狮子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赤白黑黄”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进行表演。图源:阿克苏文旅之声“五方狮子舞”

因为当时的BGM是《太平乐》

所以“五方狮子舞”也叫“太平乐”

中唐以后

民间还流行起“凉州狮子”的表演形式

白居易在《新乐府·西凉伎》中描写道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到了宋代

侧重表演和打斗动作相结合

《武林旧事》记载

当时出现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

△新疆乌鲁木齐民间社火集中巡游活动的舞狮表演。图源:视觉中国

在明代的走会、花会、社火等节目中

都有舞狮的“身影”

在新疆,舞狮一直盛行到清代

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曾记载民间舞狮的壮观场面

孤木地屯与昌吉屯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舞狮有南北之分,长江以北为北狮,岭南地区则是南狮,又称醒狮。图源:视觉中国

现如今

舞狮发展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

也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

舞狮成为集武术、艺术等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赏舞狮、吃饺子、学手艺

这座墓葬好宝藏!

唐彩绘狮舞泥俑

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

没错,又是这个

被称为“高昌历史的活档案”

“吐鲁番地下博物馆”的宝藏墓葬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

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

△阿斯塔那古墓群 图源:中国民族网

在此前的文博日历

就带你打卡过这里

“千年不腐”的饺子

和丝滑的面食制作“流水线”

‍寧籠

云吃唐朝饺子

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发现了1000多年前的饺子

△文博日历丨今日冬至,“尝”一口千年前的唐饺→

还有月饼、千层酥等如图所示的小点心

就不具体报菜名了

怕你太饿~

云上面食大课堂

光会吃,不会做?

不合适~

1300多年前的唐朝小姐姐给你示范

全套的饼食制作流程了

△文博日历|腊月二十八,来自唐朝的小姐姐喊你“把面发”

碳水爱好者偷着乐吧

距离荣升为大厨

你只差戳>>这个动作

当然了,也正是由于吐鲁番

干燥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些珍贵文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让我们“看”到“舞狮表演”

“尝”到“唐代饺子”

“学”到“烙饼手艺”

感受了一把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狮头昂起

锣鼓喧天

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唤醒中华文化血脉的“雄狮”

编辑: 陈凌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