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30多年前,我去了上海话里的白茅岭
上观新闻2024-04-26 07:50:00

白茅岭在皖南宣城、郎溪、广德交界地,距上海270多公里;1986年的一天,我们那辆挂着白底牌照的面包车从上海驶入白茅岭地界。

上海人词汇里的“白茅岭”多隐喻监狱。说“某人在白茅岭”,暗指坐牢吃官司;说“某人白茅岭下来的”,则意指刑满释放。只因那里是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又称“白茅岭农场”。前身为1956年上海市民政局建的“上海市皖南白茅岭农场”,两年后归市公安局,改“上海市地方国营白茅岭农场”,来白茅岭的人员发生第一次变化:从无业游民转成劳教人员。1966年建劳改队,入场人员第二次变化,多了劳改犯,1974年改称“上海市白茅岭农场”,4月编为上海市第二劳动改造管教总队。1995年按《监狱法》各劳改队称“监狱”,并以所在地名命名,遂为“上海市白茅岭监狱”。

我们一行5人:武警上海总队宣传处方处长,总队录像组赵干事、陈干事和驾驶员小杨,地方同志就我一个。占地40多平方公里的白茅岭农场,并不在山岭上而处于丘陵,这里有山,最高海拔292米。这里讲的是上海话。若不是四周青青山峦,仿佛置身上海市郊农场。

赵干事指着山坡上采茶和街上行走的人说:“这里头有不少劳改犯。”我不免有些不自在,方处长为我宽心道:“要是有,也是一些刑满后在场工作的。”

听场管教科史科长说,一天接到报告,公路有一男性光头独行,顷刻间,全场各劳改、劳教大队清点人数,结果一个不少。时至今日,街上光头随处可见,对这上海人叫“一千支光”的光头,人们心态已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犯人,管教干部却在这扎根一辈子。老管教干部几乎都来自上海,他们的子女不少接班穿上警服。他们虽生于斯长于斯,却一口纯正上海话。十多年后,我所在部门来了个女孩,白茅岭管教干部的后代“管二代”。

驻这武警部队多为安徽兵,也有上海人。中队长老蔡是河南人,他带的队伍被评为上海第一批“市文明单位”。那天我与他聊到山梁上月亮高升。人家船儿桨成双,他家南北一支桨。老蔡的妻子在老家,妻子一人照顾公公及两女,教书,还要种4亩承包田。老蔡想转业未批,部队和白茅岭需要他。

武警部队主要任务是看押犯人,分野外和监房看押。除去新疆、青海的部分犯人,大部分沪籍犯人在此服刑,那时有5000多。一日清晨,我们去拍野外看押。管教干部带犯人走出监狱大门。老犯人穿蓝布囚服,穿黑囚服是新来的;左胸有长方形白卡,上有编号。犯人见了方处长的摄像机嘀咕着,听到最多的词是“上海来的”“上海”……

犯人在打谷场干活。武警战士设了警戒线,警戒范围方圆200米。警戒线标志是红、白小三角旗,小旗绑在小竹竿顶端。白旗外是红旗,白红两旗间隔30多厘米。若犯人走出白旗口头警告,走出红旗鸣枪警告,再往前走则可枪击。管教干部说,有犯人极捣蛋,走出白旗但双脚不出红旗之外。

女劳教大队在枫树岭,大队的三中队是个“二进宫”中队,我们到时正开演讲会。坐小板凳的女劳教人员围成大圈,圈内有一女劳教人员拉手风琴,独奏和伴奏。歌声响起,有劳教人员自唱,也有管教干部与劳教人员同唱。其中一首是我熟悉的:“如果你们想念我,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带着失望的死是痛苦的,怀着希望的死是幸福的……”有演唱者的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这首歌作词者是青浦烈士王春龙,作曲者是我的邻居刘念劬。我从白茅岭农场办的《南岭报》得知,老山前线战士还与枫树岭劳教人员通信,这是站在两端的同时代人的对话。回上海后,我把所见告诉刘念劬,他说能否写些什么。写什么呢?记得一位著名女歌唱家说这曲难度大、不易传唱,看来并非如此。

临行前,我才知白茅岭名源自当地叫“白茅”的草。一到秋天,草会开出白花,漫遍一坡染白一山。传说还有3根常人难见的白茅仙草,见者有福。我们到时是初春,不是白茅开花时。那天在驻警大队部旁,见几个孩子在拔青青的白茅,抽出里头白生生一段,放在嘴里大嚼。方处长说这东西甜,在他家乡叫“茅针”。说着也寻找起来,一会嘴里“吧嗒吧嗒”咬开了。

没料到这里曾是古战场,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驻警一中队驻地叫“放马场”,传说看来有点影子。见山梁上好几处是大块深赭石头断断续续延成一线,似布阵所留,使人生发悠悠思古情来。

去白茅岭已过三十多年,依然历历在目。

作者:袁念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