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林少华:曾经的书中“风景”
新民网2024-04-25 16:20:56

如今好看的风景越来越多,可小说家为什么不写景了呢?

人长眼睛,总要看点儿什么。我呢,最爱看的有两样,一是景,二是书。最理想的状态是举头看景低头看书。

前不久坐动车去上海,一路上大体如此,五个小时长也不长。但我不可能老坐动车,平时大多坐在房间不动。房间不同于动车,窗外除了两株树——一株是刺槐,还有一株也是刺槐——便是对面阳台晾的长衫短裤,怎么看都算不上赏心悦目。有时还看得不太好意思,颇有偷窥隐私的负罪感。总之无景可看。于是从书里找景看。一般看散文,散文借景抒情,风景不少。有时也看小说。看着看着,蓦然发觉如今的小说很少写景了。每每直奔主题,上桌就端碗,开门就上床。较之过去,应该说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好看的风景越来越多。可小说家为什么不写景了呢?

现代作家中鲁迅算是对风景着墨不多的了,但也有极具画面感的风景描摹:“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再如《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读起来,恐怕任何人都难免心生悲凉,难以自已。郁达夫就不用说了,其笔下的风景描写是那么清幽纯净、超尘脱俗。而得自文言和高雅的文体,摇曳生姿而又洗尽铅华。诗也写得好,直追唐人,如“独立桥头闲似鹤,有人邀我吃莲蓬”“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夜雨空斋读楚辞,与君同调不同思”。每个字每个句子都经过美的浸润,都是一幅美景。至于徐志摩、沈从文、废名、萧红笔下的风景美,可谓纷至沓来,目不暇给。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汪曾祺承其余波,古朴与清幽兼而得之:“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蔴都被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昙花、鹤和鬼火》)平白如话,通透如洗,读之如临其境,岂止“眼界空阔”,心胸也空阔了。的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是秋日风景,到了莫言笔下,则呈现另一番气象:“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如果秋水泛滥,高粱地就成了一片汪洋,暗红色的高粱头颅擎在浑浊的黄水里,顽强地向苍天呼吁。”(《红高粱家族》)喏,汪洋恣肆,杀气腾腾,无疑是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抗战岁月的前奏曲。

其实,即便上世纪五六十代的“红色经典”也不乏风景描写。“小杨树一房高,嫩枝上挑着几片明亮的大叶子的时候,把涛娘娶了来……小杨树冒出房檐高,叶子遮起阴凉,风一吹哗啦啦响的时候,媳妇生下了运涛……”这是小时读过的《红旗谱》里面的。说来不可思议,就因这两行描写,至今散步或出游时我都对大叶杨情有独钟。每次遇见,都像见到久别的亲人,站在那方阴凉下,看着哗啦啦一闪一闪翻飞的叶片回味远逝的少年情怀,感受游子漂泊的乡愁。

还有《林海雪原》,也是因为故乡大体是林海雪原,对书中的雪景描写尤为感同身受:“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粉,不知它是揭竿而起还是倾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大地和太空被雪混成了一体。”不瞒你说,当年初一的我看到这里不由得起了“歹意”,偷偷抄进自己的作文——那时还没有“剽窃”之说,骗得99.5分和老师一大段极好的评语……

现在呢,至少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而言,小说中很少有这类风景描写了——风景哪儿去了?相反,什么狠写什么,官场的勾心斗角,职场的尔虞我诈,企业的声色犬马……美其名曰“深刻”、美其名曰“接地气”、美其名曰“现代性”。却忘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错,“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世界”,“一花一世界”,我们会不会失去这个世界?(林少华)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