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于漪:如果培养的学生连中国心都没有,教师为谁辛苦为谁忙?
新民网2024-04-24 09:45:53

图说:于漪教育教学思想读书会现场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向于漪老师学习?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传承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践行教育家精神 做于漪式好老师”系列活动启动会,昨天在杨浦区教育学院举行。会议号召在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广泛探寻于漪“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的精神品格。

一座中国教育富矿

“人民教育家于漪就出在上海,就在我们身边,上海学习教育家精神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昨天的活动启动会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对此,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小幼教师部部长谭轶斌深有感触地说,于漪老师就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富矿,在语文教育领域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她都有宏富的学术成果,有许多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比如,于老师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70年代提出既“教文”又“育人”,90年代初提出培养“现代人素质”、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改革弊端”,本世纪初提出“教育要树魂立根”、教学要“德智融合”。在语文教育领域,于老师“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目的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观、面向全体人人发展的学生观,这些理论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学术宝库,对指导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要有思想高度

长久以来,于漪老师养成了一种固本培元的读书习惯,她今年已95岁高龄了,仍坚持每天阅读,不愧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这给于漪老师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学员们很深的教益。育才初级中学教师赵佰红说:“我清晰地记得基地开班的第一天,每个学员都拿到了一张书单,有《论语》《史记》《中国文学概论》这些语文老师熟知的名篇,也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等我们不熟悉的书,用于老师的话说就是极其‘磨脑子’的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各个方面。三年中,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工作再忙,每个月总有两个周末,我们聚集到杨浦高中,围坐在于老师身旁阅读、交流、讨论。她带领我们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对我们学员心灵浇灌的过程,是提升我们精、气、神的过程。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做教师‘思想要有高度,文化积淀要有厚度,专业修养要有深度’。”

培育于漪式好老师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她善于从东西方先贤的智慧中获得启迪,留下了许多教育哲言:“学生是教育的第一立场。”“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黄音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仅要读于漪的书,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将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真实力量。”

据新民晚报记者了解,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学幼儿园从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中受益,在由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践行教育家精神 做于漪式好老师”系列活动中,本市将组织广大教师阅读《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以及于漪教育著作和文章,培育一批于漪式好老师。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在阐释这次系列活动的要义时说,就是为了引导全体教师深研细究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实质,自觉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职责,把提高本领作为必修功课,使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作者:王蔚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