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探索】华东政法大学历史建筑群:拥有超140年历史,近270°河景的建筑明珠
上海长宁2024-04-22 14:18:00

上海汇聚了众多名校,精英荟萃。其中,华东政法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建筑群落脱颖而出,成为上海校园历史建筑的佼佼者。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文化底蕴,更见证了上海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期由上海住建委带来的“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系列”将带你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领略独具魅力的校园历史建筑风貌。详见↓

苏河林立· 史韵依旧

华东政法大学

历史建筑群

图片

图片

01

概况

华东政法大学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建筑艺术价值卓越。虽经变迁,仍保留圣约翰大学时期的空间布局,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典型案例。2019年,该历史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东政法大学的韬奋楼、40号楼、东风楼

02

历史沿革

1879年创建之初被命名为“圣约翰书院”,后更名为圣约翰大学。1952年,在旧址上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并于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门朝南,校舍建筑分布在干道两侧,主要历史建筑有怀施堂、罗氏图书馆、思颜堂等,占地面积约56000㎡,始建时由通和洋行和英商爱尔德公司设计,多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大多保存较好。

图片

1921年圣约翰大学校园鸟瞰图

03

保护规划

与历史建筑修缮概况

目前,校园内已完成“苏河华政十八景”贯通提升工程及10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其中包括格致楼、六三楼、小白楼、原八栋家属楼等。通过修缮工程,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使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延续,也有助于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在未来几年内,学校将陆续完成其余建筑的修缮工程。

04

苏河华政十八景

2019年8月,华东政法大学段初步贯通了苏州河步道,2021年,提升工程正式启动。不仅拓宽了步道,还取消了隔离围栏,让市民可以更加自由地漫步在苏州河畔,在尽享岸线景观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让原本的内花园真正变成了共享的城市“后花园”。现在苏州河畔华政段形成了“苏河华政十八景”的新景象。其中,苏河步道有十景,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如思孟园、格致园等,而华政校园内的八景也同样引人入胜。从华政桥到书香园,每一处都充满了学术气息和人文情怀,让人欣喜沉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河华政十八景中部分景观节点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05

重点焕新建筑

原八栋家属楼

原八栋家属楼融合中西风格,汲取南方中式建筑精髓,与校园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家属楼所在的三角地块是苏河湾的璀璨明珠,拥有180°急转弯的独特地势和近270°的河景。为了开放滨河空间,校方结合历史建筑,以“彰显华政建筑风貌,提升滨河空间品质;强化校园人文元素,激活滨河人文空间”为设计理念,将原有单一的人行步道改造成为“校园景观+共享空间+滨河步廊”的全新模式。

图片

沿河景观效果

图片

23号楼及前广场修缮效果

修缮过程中,修缮团队特别注重保留每栋建筑的特点。依据历史原状,对建筑细部进行了细致地修复。例如,24号楼的原有屋面采用了中式小青瓦和雌毛脊这种传统中国元素;23号楼的木构外廊采用了极具特色的人字形叉手立柱的形式。

修缮对比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23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24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25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26-27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28-29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30-32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33-35号楼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36号楼

小白楼

小白楼为一幢2层砖木结构的精美建筑,建筑中窗边装饰线条和图案,独特的八角窗,错落有致的青瓦屋面,中式木屋架等均为其特色。建筑修缮中,恢复保留南立面二层室外连廊格局,替换了破损的小青瓦,修复了外立面及室内装饰,还原小白楼昔日独特风貌。

焕新前后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小白楼二层外廊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小白楼

六三楼

六三楼原名斐蔚堂,建于1939年,为纪念500余名爱国师生反帝壮举,改名为六三楼,昭示后人,永志不忘。

斐蔚堂是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屋顶形式采用坡屋顶,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修缮设计以落实合理利用、最小干预、可逆、可识别、完整性等原则,修复了屋面、外立面、外窗等部位,并在修缮期间对场地内的三棵古树进行保护。

图片

六三楼南立面修缮后效果

修缮对比

图片

修缮前

修缮后

图片

六三楼

图片

华东政法大学的历史建筑群,见证了学府的辉煌历程,也承载着上海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群,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延续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同时,历史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华东政法大学开放校园,使得普通民众得以走进这些充满历史的校园建筑,一同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

推荐线路:

图片

点击可查看大图

线路:华政桥→原八栋家属楼→小白楼→六三楼→南门

开放预约方式:

长宁校区(本文建筑群所在校区):社会公众可沿苏州河滨河步道或者在万航渡路1575号直接入校,进校时间为7:00-21:00。

主题线路参观预约:可在“华东政法大学”官方账号上预约。

选稿:肖乐鑫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