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武汉这所小学,为何得到亚足联命名
新华社记者 乐文婉2024-04-20 18:08:00

随着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一群塞着隔汗巾的幼儿园小朋友追着跑动起来,摔倒后他们拍拍裤子,又跌跌撞撞继续抢球;身穿黑色裁判服的小学生口中含着哨子,手势比划得有模有样;球场边,替补队员一边颠着球,一边大声为伙伴鼓劲加油……春光明媚,走进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仿佛置身足球乐园。

2024年万松园路小学超级联赛近日揭幕,10轮、共计310场涵盖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的比赛将持续至本学期末。从第一届比赛仅有校内队伍参加,第二届比赛吸引到江汉区26支队伍,到如今第三届比赛,“万超”联赛已辐射全市7个区、62支队伍、640个“小伢”(武汉方言,意为“小朋友”)。

万松园路小学建校60多年,就有几乎等长的校园足球历史。该校被亚足联命名为“亚洲展望——男子、女子足球项目授权学校”,也是目前全国少见的男、女足球项目都得到亚足联授权的学校。一所小学缘何备受亚足联认可?它的足球联赛何以吸引全市学生?记者走进校园,从赛场间、课堂里探寻答案。

竞技、娱乐,缺一不可

“万超”联赛的快乐程度,闭着眼睛站在现场,都能感受到——清脆的加油声与爽朗的笑声,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传来。

幼儿组三人制四门比赛刚过20分钟,记分板就被翻到20:35。每进一个球,下场比赛才登场的江汉区尚秀幼儿园大班球员张沐阳都会大声欢呼,并拉着队伍领队、爸爸张宇的手,高喊“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想踢!”

卫星村小学二年级女生曾瑾萱抢断对手的球后,过人、抬脚、射门。练球第一年、第一次参加校外比赛,就率先为球队拿下一球,曾瑾萱兴奋地和队友们一一击掌。

“万超”联赛不仅仅是球员的乐园。已从万松园路小学毕业近一年的缪金乐专程回到母校,以裁判身份亮相赛场。缪金乐胸前挂着哨子,手中捏有写着“AFC”(亚足联)的黑色卡包,里面放着执裁比赛会用到的黄牌与红牌。“前两届‘万超’我都参加了,这一次我也不想错过。裁判对比赛非常重要,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仔细观察球员每一球的动作,尽力保证比赛公平公正。”

受场地限制,家长无法进入校内观赛,但栏杆并没能阻隔亲友团的观赛热情。学校外,百余米长的栏杆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尽管从校外看不到女儿的比赛场地,曾瑾萱的妈妈仍带着大儿子全程守在栏杆外。“她走出球场,看见我们一直在守候和支持她,会很开心的。”

举办三年来,“万超”联赛从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升级为市级比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不单以竞技为目的,更让孩子享受到足球的乐趣,在比赛中增进友谊、提升技能。“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踢球,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万松园路小学校长熊丽萍说。

一所小学举办如此规模庞大的赛事,离不开人力、财力、场地和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不够,学校老师全员上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筹备比赛;经费不足,市、区两级教育局划拨专项经费,两家企业主动提供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赞助;原有的3个球场难以应对高频率赛事,学校利用“水马”将场地分为8块,可供16支队伍同时进行三人制、五人制、八人制等不同赛制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为规范赛事各项制度,学校老师多方联系、反复打磨,做出一本65页的联赛秩序册。

体育、教育,相得益彰

如何兼顾体育和教育?这个困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在万松园路小学的师生们看来,并非难题。

与传统的“差生才练体育”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学生学习成绩必须足够好,才能成为足球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老师和教练员达成共识,要充分保障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为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有效的训练,学校组建起扎实的教练阵容。由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讲师邓世俊领衔,学校共有9名足球教练,全部持有亚足联C级以上教练资格证。

参照国际足联草根足球节的教学模式,万松园路小学将足球课分为“技能区”“游戏区”“比赛区”“守球区”四个区域进行,统筹游戏、比赛、身体机能和技能训练。“每隔十分钟轮转一次,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兴趣不衰减、注意力集中。”邓世俊说。为解决师资瓶颈,学校还引入“小先生制”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备课,作为小助教辅助教练上足球课。

依托联赛制度,层层选拔出的足球生每周集中练球三次,并在周末参加一场比赛。“这个训练量不算大。但每周末打完比赛,我们会将所有比赛资料拷贝回家分析,周一进行教练员集体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周的训练内容。”邓世俊说。

“学生为了享受踢球乐趣,会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加专注、高效地学习。而踢球时,眼观六路、准确判断、及时反应的锻炼,也让不少孩子思维更加灵活,反过来促进了学习。”熊丽萍说。

过去、未来,代代相传

万松园路小学几乎从建校起就开展了校园足球。走进学校的足球俱乐部,金光闪闪的冠军奖杯摆成一面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学校的“足球名宿”海报——涂胜桥、常卫魏、蒿俊闵、姚翰林等一批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

如今,姜晨璟、杜健群等万松园路小学毕业的“00后”已接过前辈接力棒,进入国青队、国少队。而早已毕业数十年的“国脚”们也时常回到母校,为师弟师妹踢表演赛、指导训练、赞助服装与装备,让榜样的力量与温度触手可及。

六年级学生尧尧快毕业了,尧尧奶奶给邓世俊发来消息。“孩子的训练服和鞋子有很多,也都有‘万小’的印记,丢了可惜。我想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留给将来的小队员。等尧尧以后工作了,再给小队员们送新的。”

在邓世俊看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让学校的足球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足球学子从‘万松园’走到中超联赛、走进国家队、走向世界,激励更多后来者参与足球运动。而前辈们持续不断反哺母校的行为,也在小朋友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未来可能有更多力量加入我们,共同做好校园足球。”

走在校园足球发展前列的万松园路小学,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万松园模式”推广到更多学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邓世俊参与编写24册《校园足球》教材。近年来,万松园路小学还采取学区牵头制,与周边的航空路小学、卫星村小学组成学区,共享场地和师资。

“我们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基层青训工作做扎实,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足球运动员。”熊丽萍说。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