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解读|上海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公示,有何重点?
澎湃新闻2024-04-17 15:57:00

近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对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进行公示。上海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布局,有哪些重点?

4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情况作了解读。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会同浦东新区政府、东方枢纽集团和机场集团,牵头开展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工作。

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区位图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 供图

规划范围面积约510平方公里

上海市规资局总规处表示,从范围来看,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地处浦东中部,涵盖祝桥、川沙、惠南、宣桥、老港等多镇,规划范围面积约510平方公里。这块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比较优势显著,产业门类齐备。

为统筹规划好这一重要战略空间,相关部门适当扩大研究范围,按照浦东中部地区整体谋划、兼顾陆海统筹的工作原则,明确了890平方公里的总体研究范围,开展战略研究,西至沪奉公路、北至龙东大道、南至大治河,向东涵盖九段沙、江亚南沙部分海域。

同时,规划部门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基于东方枢纽站场城融合和周边城镇联动发展的考虑,聚焦上海东站所在7平方公里近期重点建设范围和周边祝桥镇区7平方公里联动发展范围,开展主体功能区城市设计,支撑相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土地使用规划图

规划理念和目标

根据规划,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是辐射全球的亚太航空枢纽门户,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锚点,服务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枢纽和助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打造东方枢纽的总体要求,是“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

规划理念有四个重点:一是生态筑底,充分发挥地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陆海统筹、农林复合”;二是交通链接,发挥全球门户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交通走廊对空间的牵引作用,链接京沪第三通道等国家重要交通通道;四是创新赋能,链接大交通(东方枢纽)、大交往(国际商务合作区)、大会展(鹿园会展城)以及大科创(张江科学城)等开放创新核爆点;四是融合理念,充分发挥东方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作用,规划形成区域一体、功能融合互动的空间格局。

规划目标,就是要将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落实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引领示范区。具体而言,规划统筹区域内的张江科学城、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东方航空城,机场、高铁、高速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及川沙古城和副中心、惠南城镇,形成智慧畅达的全球枢纽、新质高效的未来引擎和生态绿色的魅力区域。

“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

在总体布局上,规划通过锚固生态基底、赋能产业发展与增强交通链接,促进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共构共融,整体形成“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开放、棋盘式的空间格局。

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心”为打造蓝绿交织、水绿共融的生态绿心,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生态绿色发展的主体空间。

“两轴”为东西向通江达海的开放创新轴和南北向串联城镇的历史人文轴,引领地区发展。“双环”是依托八条特色大型交通廊道,构成两个特色功能环。

“四翼”是以生态绿心为核心,东南西北分别打造东方航空城、惠南未来城、张江科学城及国际文旅城,通过地区空间格局整合提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功能区。

“九组团”是基于“井”字形生态网络,突出特色功能导向,形成生态绿心组团、东方枢纽组团、合庆郊野组团、老港组团、惠南-宣桥组团、新场组团、川沙-唐镇组团、张江北组团和张江南组团等9个特色功能组团。

主体功能区城市设计

主体功能区定位为“东方枢纽,全球门户”。

设计遵循“礼序营城,开放创新”理念,突出开放包容、大气典雅的国门形象塑造,突出中西合璧、以中为主的礼序轴线和东方文化意象营造,突出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地域基因特质。形成以“东方枢纽核心区、开放创新轴,G1503、川南奉、浦东运河南北特色轴空间”为骨架的空间格局。

一是放大“枢纽辐射”效应。坚持站城一体设计,构建国际枢纽会客厅24小时全时活力开放空间,打造与国际交流、开放创新功能相匹配的人群活动空间,凸显门户形象。

二是深化探索立体复合开发。按照“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理念,对地下一层和地面层的建筑功能和开放空间进行分层设计,通过构建地下活力街巷、地面开放空间、空中连廊体系,打造立体复合城市中心。

三是强化整体融合和职住平衡。以轴线引领区域总体融合,加强区域一体,促进职住平衡。规划适度增加新质产业和居住功能,实现镇区和枢纽中心区整体产城融合。

规划实施进展

上海市规资局表示,将按照“把握开发时序,成熟一块,启动一块”的原则推进东方枢纽规划实施。

近期,相关部门将加强低效用地腾退和土地收储工作,重点聚焦上海东站本体和站前区、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重点地区,推进上海东站本体及枢纽集疏运匝道工程、周邓快速路和G1503改造、轨道21号线东段、川南奉公路局部连续流改造,激活地区价值,重塑地区格局,同时强化产业空间优化,保障重点产业项目落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