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上午吴迅中学邀请浦东教发院科研部副主任郑新华博士、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闫引堂博士分别莅临学校初、高中两部进行课题申报指导。
专家指导
郑新华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课题申报和申请书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研究题目应遵循两个规律: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②在……视角下+做什么+怎么做。接着郑博士以具体的文献案例指导了申报课题的各位老师如何确定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内容的选定可以尽量细化,从下位问题出发,围绕要素进行研究。之后,各位老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思路,郑博士一一给予了指导意见。

闫引堂博士就课题选题、标题拟定、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他指出:第一,课题选题要切口小意义大,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贴合教学实践的研究主题,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第二,标题拟定要重点突出窥斑见豹,通过标题能够醒目地阅读出课题研究的范畴、方向、对象和路径等;第三,文献综述要丰富扎实条理清晰,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生成课题研究的全景进而聚焦到课题研究的肯綮。

教师感悟
奚兆晨老师
奚兆晨老师首先展示了课题《“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教学实现》和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奚老师认为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包括学生层面的育人价值、学科层面的教学价值与社会层面的发展价值。以数学学科为例,以往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存在“狭窄化”“空泛化”“短期化”的认识偏差,导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占据课堂主流,而“五育融合”的数学课堂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完整性,挖掘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要素、智慧成分和德行涵养,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之间的整合与生成,发挥知识育人本质。
指导建议:郑新华专家肯定了奚老师的选题方向,并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课题研究的对象与内容需更明确;其次,可以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或文献中寻找更多案例支撑观点理论,可针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融合五育”这一问题再聚焦、再深化;最后,五育融合与“跨学科”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涉及多学科,不仅是做加法,还要做减法,可思考如何有效将学科“融合”并渐进。

陆天依老师
陆天依老师的课题围绕《PBL视角下指向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创设》进行研究。陆老师提出,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识记”和“理解”,其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学生自身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综合成长,而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够改善现状,借助真实问题情境创设为抓手,进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其课题聚焦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模型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重要关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尝试和优化自己的驱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尽可能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从锻炼学生的低阶思维发展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指导建议:通过郑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对于课题研究的几大要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自己研究的方向也更为明朗,他提到课题的研究要聚焦于一线教学的难点和困惑,要有深刻的自孙老师感受和体会,也让陆老师受益匪浅。
乔妍老师
乔妍老师的课题计划围绕地理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如何将“五育”进行渗透展开思考,从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出发,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她发现在设计、实施项目时,常常会出现了评价和成果展示的困难。对于非书面的作业,学生在完成时如何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如何选择、对不同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分层评价,常常会出现问题。
指导建议:郑新华专家对乔老师提出的研究方向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在确定研究对象后,可以从文献中寻找更多的案例和理论支撑;在实践中寻找以评促学的方法;寻找如何通过动态评价的实施让学生先动起来,然后再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路径。郑老师的指导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让人收获满满。
黄缘老师
黄缘老师针对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素养”展开课题研究。由于时代的隔膜和文体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传统诗词时难以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无法实现情感和文化层面的认同。为一定程度上消弭中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诗词之间的距离感,提高中学生对于优秀传统诗词的学习兴趣及认同感,提升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鉴别与审美能力,黄缘老师的课题拟从优秀传统诗词入手,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
指导建议:针对黄缘老师的课题,郑新华老师认为提升学生认同感的关键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明确学生的真正需求,将美育和德育融入其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孙婧老师
孙婧老师深深地被郑老师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传统的师生对话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互动性。因此,孙老师的课题研究旨在探讨促进课堂深度参与的师生对话机制,以提高教学效果。孙老师将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不愿意交流的原因。再从参与、合作、创新三方面入手,提高课堂中师生对话价值,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指导建议:郑博士耐心地解答孙老师每一个疑问,细心地指出孙老师研究中的不足。在郑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师生对话机制中的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深度参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蔡英老师
蔡英老师写的论文主题是“基于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课时作业设计和实施”,蔡老师表示,以前“课题”对于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经过指导她认识到原来,“课题”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跟教学实际息息相关的。
指导建议:郑博士指出教师们应该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素材融入课题中,基于现实出发,重视过程的研究和探索,进而收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李婷婷老师
李婷婷老师的课题《高中物理微项目化课堂实践的案例研究》聚焦学科微项目与案例研究确定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的四个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落实微项目化现状研究、高中物理课堂微项目化学习研究、高中物理微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研究和基于高中物理微项目化学习实施评价研究等四个方面研究内容,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内化课堂知识,第二如何让学生围绕驱动问题,进行概念初探和深层次研究,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如何以新教材为核心,微项目为载体,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持续改善评价体系。
指导建议:闫博士建议对标题进行精炼,避免过于宽泛或模糊,确保读者能够迅速把握研究的重点。在开题前进行广泛的文献研究对于明确研究方向和价值至关重要,有助于识别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和潜在空白,为课题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提供依据。对比微项目化与项目化学习,强调微项目化学习在教学中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设计1-2课时的微项目学习框架,明确教学目的和预期完成的核心目标。

宋飞老师
宋飞老师的课题《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高中英语新教材校本化实施研究》聚焦高中英语学科的新教材开发与校本化实施。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结合学校“有为教育”的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发扬“愿为”“能为”“敢为”“善为”的精神,探索普通高中英语新教材校本化实施路径,以提升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上教版)》在学校推进中的适切性。
指导建议:闫博士肯定了宋老师课题研究的深入性,并提出几点修改建议:第一课题选题要切口小意义大,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贴合教学实践的研究主题,通过课题研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第二标题拟定要重点突出窥斑见豹,通过标题能够醒目地阅读出课题研究的范畴、方向、对象和路径等;第三文献综述要丰富扎实条理清晰,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生成课题研究的全景进而聚焦到课题研究的肯綮。
王丽曼老师
王丽曼老师的课题《单元视角下学与教变革的实践研究》指向四个研究目标:一是构建单元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框架:旨在通过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单元视角的教学模式框架,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系统化要求,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二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探索如何在单元视角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学有效性:探索单元视角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功能融合,实现深度学习,多角度评价学习效果。四是完善评价体系:细化评价环节,增强评价的多样性、科学性,以评促教。
指导建议:闫博士肯定了王老师课题研究的方法,并提出几点修改建议:一是保证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与实施过程相呼应。二是把握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将研究范围聚焦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保证研究成果的可落实可推广。三是明确教与学变革的具体目标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前期调研,找准研究的具体定位。
通过本次课题指导,教师们对于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身一朝一夕的积累,更需要引路人在前方引领正确的方向。相信此次通过郑新华专家的培训与指导,各位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道路上,亦或是科研的发展上,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