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菜场里的作家”陈慧再出新书,走街串巷顺便写写人间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15 07:11:00

岁月编织人生,光阴沉淀故事。《在菜场,在人间》这本书今年年初出版,作者陈慧是浙江余姚市梁弄镇上的一名小摊贩。她一边说着流利的余姚方言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卖货,一边下笔如神,创作热情似火,至今已经出版了三部作品,因此被称为“菜场里的作家”。

47岁的陈慧是江苏如皋人,幼时被送养,27岁远嫁浙江余姚,中年离异。为了生计,2006年,中专时学习服装设计的她,把儿子睡觉时用的旧童车改装成一辆简易手推车,开始走街串巷,做起了流动摊贩。

陈慧:每个人物都根据原型“画骨”

生活不易,却没有阻止陈慧追寻丰盈的精神世界。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她,开始记录菜市场里碰到的每一个人,和听到的每一个故事。

初春的阳光,洒满了古色古香的梁弄镇五桂楼 。在旁边一处叫“ 梦花书屋”的地方,陈慧正分享着新书《在菜场,在人间》的写作心得。

陈慧:我这本书里面,基本上每个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比如说阿瓜,阿瓜其实在我们梁弄镇也有一个原型,有一些情节当然是虚构,但是他的骨架是在的。其实菜市场里面的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小的人间。

智力有缺陷,却陪伴照顾年迈父母的阿瓜,信守承诺、重情重义,帮助去世朋友抚养孩子的佟良贵......《在菜场,在人间》这本书里,依然是陈慧在市井烟火气中体味的人生百态、酸甜苦辣。

陈慧:在菜场的时候,两位大妈在我旁边聊天。一个88岁的大妈说,“我老伴儿没有了”。这句话并没有打动我,因为生老病死很正常,但是她后面说的那句话,让我当时就有流眼泪的冲动,她说,“从此夜里帮我拉灯绳的人没有了”。

2018年,在宁波市政府“文学精品扶持项目”的帮助下,陈慧把33个温情又残酷的人生故事结集成册,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随后又出版了《世间的小儿女》。

陈慧:我是菜市场的小贩,人们觉得小贩应该规规矩矩卖东西,你生活的那个环境不应该跟文学搭上边。但是我在菜市场写出了书,就觉得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所以人们关注我是关注这个。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我的作品,从我的作品当中看到力量。

一路向北

新书记录赶蜂路上的故事

也许正因为这番思考,去年4月初,陈慧突然做了一个决定:短暂离开待了近20年的小镇菜场,跟随一对养蜜蜂的夫妻,一路从江南到东北,做了一个追花逐蜜的“养蜂人”。四个月的风餐露宿,跨越千里的逐花之路,陈慧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记录在了她今年即将出版的新书里。

陈慧:在菜市场我就是一个小贩,当我进入蜂农生活里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伴随者,是一个参与者。我去给他们洗衣服、烧饭,有时转场的时候,我也要亲自上阵,拆帐篷、抬东西。

闲下来陈慧就用手机,用笔,记录着一路上的点点滴滴,一如她曾经写下的小镇里的人和事,万般滋味,都是人间烟火。

陈慧:我取的名字叫《追花人》,还有《一路向北》,因为我们是一路向北去的。文化公司给我看的是《去有花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好像比前面那个要好。

陈慧的初心永远在菜场里。“赶蜂”归来的她,还是那个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出门,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卖货的小贩,还是那个说着流利的余姚方言、热情似火的陈慧。

陈慧: 我作为一个女人,其实还是很弱小的,我没那么大的能量,无法时刻像中央空调一样放暖,那我就像四季一样,顺应自然就好了。

凝聚生活的温度 成就热爱的高度

懵懂少年,在江苏老家水杉树下荡着秋千;不惑中年,远在异乡经历人间悲欢,用心也用情记录生活的点滴万千,不管阳光明媚还是灯火阑珊,都能把治愈自己的温暖从容提炼、从不孤单,并在走街串巷和走笔行文中顺便写写人间。

就像陈慧在一本书里写的自序,“写作,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弥补旧路的缺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在前路取暖”。

市场里的柴米油盐、用度吃穿,生活中的尺寸光阴、四季心安,陈慧的笔凝聚生活的温度,成就热爱的高度,用生活中的暗淡点亮笔端,也让生命中的日子有滋有味、地阔天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