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穿马面裙、写书法,世博滨江国风市集上,老外爱上“中国风”
上观新闻2024-04-14 06:00:00

“这是哪个传统游戏?”浦东世博源二层,看到桌上的箭矢,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凯文提问道。一旁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专委会会员方舟耐心解释:“这是有悠久历史的投壶,它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专注力以及对身体的掌控力,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谦君子之风。”

2024年“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正在沪举办。4月13日下午,位于世博源的国风市集迎来一群特别的参观者,四五十位来自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外籍人士和“Z世代”留学生在世博滨江体验“春日国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穿汉服的留学生们,张熠摄

映衬着中华艺术宫,国风市集的摊位错落排开,展示精美华服、国风文创、非遗工艺等。市集熙熙攘攘,所有人似乎都有个关于穿着的默契约定,就连老外们也不例外。仔细一看,女孩子们都穿着各种款式的马面裙;男孩子也全都融入中国文化,将各种形制的汉服穿在身上。“这是我第一次穿马面裙,特别喜欢,尤其是裙子这部分的织锦。”24岁的马雪来自肯尼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正在东华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学了几年中文,得到来中国留学的机会,“汉语很难,我曾经放弃了三次,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马雪喜欢中国的茶文化、礼仪文化,能说出“子路负米”的典故,造型丰富的传统华服也是她的心头好。“以后回国,我还想买几件汉服带回去。工作后,我希望从事贸易工作,把中国的商品卖到肯尼亚,中国有丰富且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

精美的汉服发饰,张熠摄

在国风市集里,外国留学生们徜徉在传统服饰展区,也参与棋艺、投壶、书法、纂香、茶艺、灯谜、对诗等互动活动。马桥手狮舞、金山土布、三林龙狮、颛桥剪纸等上海本土的非遗项目都能在市集上看到。在传统文化热的影响下,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戴上斗笠、身穿汉服。

国风市集上古风打扮的小朋友,张熠摄

在书法体验区,土耳其留学生白莎提起毛笔,在工作人员的教导下,学习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迷”,小时候看成龙的电影,喜欢上中国功夫,为此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中文。“我去年9月来上海,还没到一年,现在正在上海大学学语言。”白莎说,自己一直喜欢汉服文化,先后购买了四套汉服。为了当天的国风体验活动,她特意穿了一件白绿相间的汉服,还做了汉服发型,戴上了精美的发饰,举手投足间像是中国的大家闺秀。“我平时也会穿汉服参加社团活动,这件衣服的颜色,让我觉得自己像仙女一样。”她笑着说,自己最喜欢上海的豫园,因为小笼包好吃,也因为在那里能感受到传统中国的样子。

白莎在写书法,张熠摄

当天,以中华艺术宫为背景的世博源大舞台,一个个国风传统节目轮番上演。来自外地的汉服爱好者将唐代名画《捣练图》搬上舞台,呈现唐代女性捣练缝衣的工作场景。“听着传统音乐,看到经过还原的传统服饰,简直就像看中国电视剧一样。”人群中,来自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洪锡京发出感叹。他来自韩国,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6年,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读,如今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不仅能熟练地为患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开处方,时不时还会用上海话和患者聊上几句。“我父母对传统医学很有兴趣,韩医的源头是中医,所以我要来中国学习中医。”除了中医,他的母亲也很爱看中国电视剧,“比如《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琅琊榜》,这些电视剧很长,不知不觉间我也把它们看完了。”在他看来,中国文化非常有吸引力,也让人觉得很美,就像这次的国风演出一样。“我经常在学校里和学弟学妹说,学中医一定要掌握中国文化。”

国风节目演出,张熠摄

即使中文不佳,也能在“春日国风”体验中寻找到乐趣。今年9月,莎莎将在上海开始自己的博士课程,她用英语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最大感受,“上海提供了一个机会,即使像我这样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也能沉浸其中,了解中国的汉语、汉服及传统文化”。而对今年1月才来上海的娜娜而言,中国是爷爷的故乡。“我生活在巴黎,上海是一个比巴黎更好的城市。”娜娜今年刚20岁,是名副其实的“Z世代”,“我之前在北京看过京剧,这是第一次穿汉服,未来我还想去广东,回爷爷的故乡看看。”

留学生们观看国风节目展演,张熠摄

市集中,身为工作人员的方舟也是一身汉服装扮,一件明代立领外搭宋代褙子,颇有古风意味。她想向外国友人传达一种理念——汉服不仅仅是舞台上或历史博物馆里的物品,它可以回归服装的本质,日常也可以穿汉服出行。“服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希望大家可以从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美感与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