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杭州春天的经典徒步线路:从梅家坞上茶山
上观新闻2024-04-11 18:23:00

4月初,趁着清明假期上茶山。计划从梅灵南路的梅家坞开始,十里琅珰,一路徒步穿越茶园走到龙井村,再穿越九溪十八涧,终点是九溪烟树。这一程,据说有2000多级台阶,约7公里路程。这是杭州春天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清明前后,正是龙井茶开采的时节,一路可以遇见最美的茶园风景,最宜合家出游。

茶之生机,势不可挡,此季杭州,仿佛浸润在茶香之中。朋友们都以喝到第一口春茶为荣。若正好有闲,则一定会趁着晴和天气,走到茶山之上,摘一捧茶芽,或是进入茶农家中,近距离旁观师傅炒茶,甚至恨不得自己动手,来炒制新茶。

龙井茶,从前还有一个说法,叫“三前摘翠”。春分前,清明前,谷雨前,是谓“三前”。好茶讲究时节。大家都知道绿茶时间越早越金贵,明前龙井,有些年份贵到令人咋舌。梅家坞的茶农,一年当中这些时间最忙。因为,茶叶也是一天一个价,春光一刻值千金。

从梅家坞开始,穿越村庄人家,往茶山上行。村道上时见成群结队的采茶妇人,也结伴上山。村道两旁农家,不时可见摊青的一匾匾茶叶,炒茶的香气也开始飘荡出来。诸多快递小哥“现场办公”,搭着简易工棚,装箱发货一条龙服务。我一时想象不出,每天将有多少茶叶从这里发出,寄到全国各地茶友手中。

梅家坞的茶园,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产区。许多土生土长的村民经营茶园数十年,也有人世代种茶,以茶为生。茶园围绕着屋舍,一垄垄茶树构建出绿色的线条,将群山装扮成满目翠色。“梅坞春早”,也成为“西湖新十景”之一,正是梅家坞的茶园春色。

从梅家坞出发,开启徒步茶山的行程。林间小道,山风徐来,置身茶海,草木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一路上,茶树成行,翠绿的茶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茶园之中,采茶妇人双手舞动,腰间的竹篓里,便是新采的嫩芽。攀谈中得知,许多采茶人来自安徽、江西等外省,每年春天来此采茶,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茶园绵延,游步道也向山上延伸,走着走着就出汗了。到高处,回望山下茶园,景色之纯净与壮观颇令人震撼。

继续向前,经山脊至三分叉,再向龙井村。一路上来来往往的徒步游客甚多。下山至龙井,再走树林茂密的九溪十八涧,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三个多小时,在茶香之中居然走了万余步。

在村庄里,我与一位炒茶师傅聊天,学习龙井茶的制作。他说,青叶采来,摊晾一段时间,摊青之后,再青锅、回潮、分筛、辉锅,一道道工序,都很有讲究。

好的炒茶师傅,凭手感和经验,能根据不同的茶叶状况,不同摊青时间所含水分的程度,来随机应变地改变手法和炒制时间。这是一门深入的经验之学。一口铁锅,高温之中,抓、抖、搭、拓、捺、扣、甩、磨,据说有十大手法,而炒茶师傅一锅一锅地炒出来,练就一手“铁砂掌”功夫。一个月下来,手掌上都是厚厚老茧。

现在,炒茶的工序很多都由机器代替,不用师傅费太大力气。不过,真正讲究的师傅,还是舍不得把这么好的茶叶完全交给机器。因为炒茶的过程,实则是人与茶叶的交流与互动。手中的茶叶,每一把都不同,手掌往上一贴,就知道这茶叶有什么不一样。

到了九溪十八涧,腿脚都酸了,有些疲惫,就去找个合适的地方吃茶,歇一歇脚。特意没有在熙熙攘攘的龙井村吃茶,虽然也有诸多人家挂出“吃茶”的招牌,但是毕竟不是吃茶的好所在,只是借着吃茶的由头,让客人们品尝,品尝之后,顺带多买一些茶叶。

于是在九溪这边找了一家茶屋。这里倒有许多针对年轻人的吃茶场所,实在很是应景,不仅茶屋的装修设计极有美感,连茶盘、茶具、茶品的设计也很有意思。茶盘是木制,泡茶的器具是玻璃,盛水的器具是铁壶。茶桌之上,还有几枝鲜花。看得出来,连插花都是极讲究,是一种费心的随意之美。

坐下来沏一壶新龙井,看叶子在茶烟里起舞,舒展,沉浮。于是,啜一杯茶,得半日闲。

想起郁达夫在九溪附近喝茶的情景了——在《半日的游程》里,他写到和小学同学走到九溪十八涧口上,“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

吃茶到最后,郁达夫还和茶店老翁对了一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们也吃了茶点,继续吃茶。将一杯龙井茶一遍遍添水,直到无味,还能继续添水,再喝。如此珍视,才算没有辜负这一杯春天。

待到从九溪十八涧出来,再看见满山春色,更加翠绿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