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上海70后入殓师:人生最后一站摆渡人,温柔对待每一位逝者
上观新闻2024-04-06 08:28:54

查庆国看过三遍电影《入殓师》,“每一遍都有新的感触”,他长叹一声,把几个为逝者更衣的镜头来来回回地倒回细看。“我和小林君的心路历程其实差不多,从一个外行到内行,到深深热爱这份职业。”

今年52岁的查庆国是上海市益善殡仪馆一名遗体防腐整容技师,也就是影片主人公小林君的同行,俗称“入殓师”。

查庆国的工作间书桌上摆着一个头骨石像,是参照他自己的头颅塑形的,是他日常的“练手”。26年的从业经历已经让他拥有娴熟的技能,曾获得“上海工匠”荣誉称号,去年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查庆国依旧在不断精进技能,用他的话来说,这关乎逝者的尊严和体面。作为生命终点站的“摆渡人”,他们用爱用技能温柔对待逝者“最后一程”。

从外围打杂到专业入殓师

查庆国是重庆人,1993年他来到上海打零工,杂七杂八干过不少活,都不长久。1998年,27岁的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在益善殡仪馆花店打杂。

他记忆中的那年夏季特别得炎热,气温冲上了38度,停尸房里全是遗体,他不停地送花篮、扎花圈、干各种杂活,“可能是师傅看我干活踏实,能吃苦,就把我从花店调到了化妆部”。

一开始他是做外围——接运遗体。年轻气盛的查庆国有一身好力气,老师傅却关照他,光凭用力是干不好的,要有一些巧劲,要能四两拨千斤。

这个活儿需要近距离接触死者,他也怕过。“我属于胆子大的,但触到遗体的冰冷体温,也不习惯,特别是碰到高度腐烂的遗体,会感到恶心,走到哪里,总觉得身上有股味儿。”

两三个月后,查庆国适应了这个环境。“老师傅跟我说,这份工作不少人看不上,觉得忌讳,但这份工作有它的价值。人不分高低贵贱,总归要走到这一关,这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你尽心尽力去做就好了。”

老师傅的话,查庆国听进去了。“之前我的生活一直不安稳,现在稳定了,我就听师傅说的,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做好这份工作。”

他开始跟着师傅钻研技艺,很快就从外围进入了核心岗位。2003年,遗体防腐技师职业资格证可以考证了,查庆国却有些小失落,“当时我不具备考证资格,因为是外地的,不过我也没闲着,别人复习上课,我也抱着材料跟着学”。

工作室一角。

他从基础的人体结构知识学起,再到解剖、病理、防腐,还广泛地涉猎了与殡葬、医学相关的大量书籍。素描、雕塑、美学……凡是沾点边的,他都运用到借鉴到遗体防腐整容工作中。

2005年职业资格证放开之后,查庆国很快考取了资格证书,考到了行业的2级。

维护逝者尊严,这是善待生命

让已逝的面孔心平气和,让亲人放下悲楚,别看查庆国手脚粗大,手势却温柔,每当他的化妆笔刷触到逝者的脸,他总会落笔轻些再轻些。

2004年,两位高中毕业生已经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相约去钢铁厂附近一条河游泳,结果淹死在河中。从河里捞起的两具遗体肿胀异常、面目全非,痛失爱子的家属本就悲伤不已,看到这个情景更加伤心,他们恳求化妆师能够将孩子们的模样复原。

“殡葬中心有个防腐研究所,当时我们正在研究这个课题,就一口答应下来。”查庆国回忆道,这种遗体在专业术语中叫做“巨人观”,当时几个人在小房间里琢磨了半个多月,原以为复原很简单,没想到很难。他们先是灌注药水,将遗体放冰箱,但是“收”不回来,遗体依然肿胀的很厉害;接着再灌注药水,放在正常室温中,依然“收”不回来。“实在没办法。我们就想借鉴家用冰箱的防腐法,通过保鲜层看是否可行。”半个月后,“巨人观”恢复了正常,“收”回来了。看到孩子找回了自己“最初的容颜”,家属痛楚的心得到了安抚,他们万分感激团队为之作出的努力。

查庆国在

后来,上海的同行们告诉查庆国,他们到加拿大专业殡葬学校进行培训交流时发现,国外也有过此课题的研究,0-4摄氏度是适合处理“巨人观”的温度区间。“这和我们当初摸索出来的经验是一致的。”查庆国说,当时一起攻关难题的其他4人都已退休,只有他依旧奋战在遗体化妆整容工作一线。

有位女子的脸,他也一直记忆犹新。两口子吵架,女的一气之下跑出了门,结果不幸遇到交通事故,现场惨烈,她的头被土方车压扁了,头颅和面颅骨都压散了,样子十分可怖。娘家人知道后,又伤心又激愤。同样处在悲伤中的丈夫请求殡仪馆师傅帮助妻子遗体恢复原貌。

这又是一道大难题。“这位女子的头骨都散开了,要重新塑一个头颅,这是我们工作室从未碰到的。”查庆国说,女子散落的一堆骨头,不知道哪块是哪块,在哪个部位,要重塑难度很大,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边翻书,一边研究头颅结构,试着把一块块头骨像拼图一样拼起来,碰到缺损处,就用石膏重新塑起来。这样整整花了两天时间将整个头颅复原,然后再把皮肤敷上去,最后缝合,“后两步倒是不难,但是也要异常小心。”当修复效果呈现在这位丈夫面前时,他紧紧地握住查庆国的手不住地感谢:“谢谢你们,让我妻子带着安详的面容离开人世。”

“实际上这涉及到法医学知识,我们也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查庆国说,几位同事为此通宵达旦,累的快趴下了,但是看到复原如初的逝者面容,家属们的宽慰,都觉得这份努力很有意义,“给逝者入殓,维护死者尊严,这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

有位逝者是少数民族,他的家人要把遗体通过飞机运回家乡,因宗教信仰,还要求遗体不能破损见血。而这一路空运的时间长,航空公司有防腐要求。而要做不见血破损的防腐处理,技术上有一定难度。查庆国当时是主要操作人,“琢磨了好半天,针防、冰防都想过了,最后通过心脏微创手术做了防腐处理,解决了这道难题”。完成逝者家属的要求后,查庆国亲自装箱将遗体送到机场,送逝者最后一程。

温柔的平等对待每一个逝者

相比工作,查庆国的生活要简单很多。“我平时不太出门,也没什么社交,毕竟这一行不少人觉得忌讳,儿子也不愿做我这行。”

他的同行有的不敢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不愿意谈论职业,也很少会收到婚礼邀请;过年串门,要过了初三初四,才能去别人家里。有时你老远去打招呼,人家还要绕开、回避你。

查庆国曾带过几个年轻人,最后都遗憾地离开。有位男生最初觉得这个职业稳定,工资待遇还不错,就托人介绍到殡仪馆工作。“一开始他很恐惧,碰都不敢碰,我们给他打气,他还是怕,一碰遗体就像触电一样。第一天晚上他就做梦,连续四五天,一直精神萎靡不振,刚上完一周的班,他就辞职了。”

查庆国在工作

有位新招进来的女大学生,最初被分到“礼厅”,后来转到女子化妆组。“这位女生比那位男生要镇定得多,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工作,不过,她谈男朋友的时候,对方得知她在殡仪馆工作,和她分手了。这位女生后来也就离开了。”

“原来大家对这个行业有偏见,但是现在比以前要好很多,大家对待死亡的观念也在改变,社会对这个行业的价值也越来越认可。”如今,查庆国是益善的上海市职工(技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工作室一共有6人,4位80后。“当年老师傅告诉我,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我们是人生最后一站的摆渡人,这份工作是有价值的,现在我再把老师傅的话,传给年轻的同事们。”

他们一起讨论过《入殓师》。行内人看的是门道,影片里一些动作他们看了又看。“你看这些镜头,小林君给平躺着的逝者换衣,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观者不会感到不适。”查庆国说,他们也有“当面更衣”业务,一般是两个人架着逝者为他穿衣,但相比之下他们的操作更温馨细致,“我们也在学这种技艺,想把更衣这项服务进一步优化,给逝者体面和尊严。”

在《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当他的手温柔的握着逝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逝者不会说话,但是我们温柔的平等对待每一个逝者,给往生者以体面,给生者以怀念。”查庆国说。


作者:王海燕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