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网友:涨知识了
新华每日电讯2024-04-05 19:56:47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整理张小松)、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瞭望智库(作者:《千古风流人物》项目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知道吗?

这首家喻户晓的《清明》

作者可能不是杜牧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介绍,从唐代到北宋时期,这首诗都未出现在杜牧的文集中;《唐诗三百首》也未收录此诗;直到南宋末年,它才被划到杜牧名下。

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清明》是否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学术界此前早就有争论。

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称,《清明》“应该是南宋后出现于民间,到《千家诗》方附会给杜牧”。2020年4月,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陈尚君重申旧说——“此诗写于宋代”,理由有二:一是杜牧文集及《全唐诗》中均未收此诗,二是唐人重寒食而宋人更重清明。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原院长罗漫教授不认同陈说,从宋初宋祁词的化用和乐史《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来看,作者的署名权仍应归于杜牧。

罗漫教授不认为《清明》是宋诗。在他看来,出于各种后人不完全明白的原因,许多古典文献没有保存下来。而杜牧晚年还有焚诗之举,他留存至今的诗歌必然是不够整全的。如果仅仅依据现存的唐代文献没有《清明》的“全身像”,就认定这首诗是宋诗,作者是后人附会,难免涉嫌简单化了。

在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

没想到!又涨知识了

也有人说

谁写的不重要

虽然是否为杜牧所作仍然存疑

但也不妨碍

今时今日的我们

重温一下诗人杜牧

细腻婉约诗篇背后的曲折人生——

1

两枝仙桂一时芳

在唐代,杜氏一门地位显赫。

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撰有《通典》二百卷,里面记录了历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他的父亲也在京为官,家宅正居长安城中心的安仁坊,一时尊贵无比。

每当聊起自己的家世,杜牧便万般自豪: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节选

当时在长安有两大家族,一个是杜氏,一个是韦氏。当时唐朝甚至有这样一番话,“长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说长安韦氏和杜氏这两个家族,势力大到离天只有一尺五。所以杜牧的出身相当高,小时候过着衣食无忧甚至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他后来在写给自己晚辈的诗中回忆,小时候家藏万卷书,这是低调的炫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只可惜,杜牧少年时,爷爷和父亲相继病逝。为了维持生计,分家得来的三十多间房屋也做了抵押。八年里,杜牧与弟弟搬家数次,像流浪汉般居无定所。

虽然生活困苦——“食野蒿藿,寒无夜烛”,但是杜牧并没有从此与书卷绝缘,原生家庭给了他最初的滋养。

在老一辈的熏陶下,十六岁的杜牧便自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成为继曹操之后影响最大的注家之一。二十岁时,他已熟读史书百卷,并对当时政局有了自己的思考。

图| 《跨山海:14位古代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

在杜牧成长的时代,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藩镇跋扈,宦官专权。如此复杂局势,也决定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这一年杜牧二十四岁,他自觉有对付藩镇叛乱之法,可惜只是一介布衣,谁会倾听他的意见呢?困顿之下,他只能作《感怀诗》。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杜牧《感怀诗》节选

这是篇一百零六句的五言长诗,从唐朝初建时的雄浑壮烈,一直写到宝历年间屈辱凋敝。全诗感情澎湃,于雄浑中显现着沧桑,激昂中埋藏着悲愤,一唱三叹,意味无穷。大唐帝国的历史在诗人笔下越来越无奈。

《感怀诗》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上位者们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个无名文人的唠叨之言。真正让杜牧成名的,是同一时期所作的《阿房宫赋》。

“元和圣天子”唐宪宗去世后,先后即位的穆宗和敬宗只顾享乐,将“元和中兴”的局面毁之殆尽。

唐敬宗李湛的很多荒唐逸事经常传出宫外,杜牧听闻后更为大唐的前途、百姓的疾苦而忧心,他渴望当面呵斥这位顽童天子,但苦于白衣布丁无门无路,只好以史为镜,叹兴衰之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阿房宫赋》给杜牧带来的不仅是名声,还有进身之阶。

杜牧开始备战科考。科考开始之前,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行卷”,向当时有影响力的达官贵人呈送自己的佳作。

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个特点,不糊名。不糊名就意味着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考生自己有没有名气对于他能否被录取至关重要。所以,为了在考官当中博一个好名声,当时的唐朝文人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科举之前,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编纂成一个文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这个就叫作行卷。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杜牧系出名门,才华卓越,所以当他应进士科时,在朝廷有政治地位、文学声望的人中,替他宣扬名誉者不在少数,其中太学博士(相当于最高学府里的权威教授)吴武陵尤其出力。

当时,礼部侍郎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临行前许多官员置酒为他送行。寒暄之际,一向不喜宴请的吴武陵忽然前来求见。崔郾相当重视,立即将他引到旁边的房间谈话。

吴武陵此来别有用心,作为杜牧的铁粉,他想来给杜牧争取一个进士名额,而且还是最难搞定的状元。其间,他用“王佐之才”来形容杜牧的才华。说到兴奋之处,还拿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阿房宫赋》高声朗读起来。听了几句之后,崔郾也被文章中所展露出来的才华所吸引,细细品读一番更是连连称奇。

然而,前三名都被预定了。不得已,吴武陵表示,给杜牧第五名,自己也是可以接受的。他还抢在崔郾说话之前表明了态度,说道:“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崔郾只好答应。

公元828年二月的一天,大唐的东都洛阳颇为热闹,在一片喧嚣声中,进士科考放榜了。诗人杜牧位列进士榜第五。

洛阳市老城区丽景门。新华社记者韩朝阳摄

与杜牧一同高中的还有三十二人,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兴奋。他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赢得功名,参加两个月后的“制举”。

这次“制举”由新即位的唐文宗亲自主持,来参加考试的不仅有历届的进士们,还有许多在任官员。在此群龙汇聚之地,杜牧一举高中,内心的郁闷也随之一扫而空。

春风得意之余,约上一同高中的好友游山玩水乃是人生一大幸事。

一行人到达终南山的一座寺庙前,路遇一老僧打坐,旁若无人。神采飞扬的杜牧被老僧的安静吸引,便上前询问是否认识自己,身边的友人也向老僧介绍杜牧的才华和事迹。然而老僧只是淡淡一笑道:“皆不知也。”

这让杜牧诧异万分,自己两次折桂,本以为已名动京畿,谁知这位老僧竟对自己闻所未闻。感慨之余,他写下这首《赠终南兰若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杜牧《赠终南兰若僧》

原来在这世间,你所以为的才华,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一钱不值。

2

十年一觉扬州梦

年仅二十六岁的杜牧“两枝仙桂”齐放,声名远播,随即官拜弘文馆校书郎。但杜牧反倒有些落寞,他的梦想是在朝堂之上执言谏诤、主持正义,或是金戈铁马、收复河山,而如今只能埋头书案、校对经籍,好似并无出头之日。

过了半年的无聊生活后,时任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向杜牧发出邀请,聘其南下洪州(今江西南昌)出任自己幕府的巡官。杜牧应邀前往。

观察使幕僚的工作主要是处理公文,空闲的时候,就陪奉府主或者与同僚游赏宴会。杜牧后来追忆那些年做幕僚的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

从杜牧的自述来看,自己乍入官场,业务还不甚熟练,多少有些吃力。不过,他的吃力大概不仅仅因为业务不够熟练,可能还有游宴过多。当然,若没有那些奢侈荒唐的游宴,也不会成就这个大诗人。

公元829年,也就是杜牧到洪州的第二年,沈传师幕府乐籍中新添了一位歌女,名叫张好好。她不但长得漂亮,歌也唱得清脆婉转。

这一天,沈传师与府内幕僚们宴游于洪州名胜之地滕王阁,命此前还未曾出过场、露过脸的张好好宴前献歌。张好好的第一次出场就赢得满堂喝彩,从此成为幕僚们情有独钟之人,他们每每在洪州宴游,总要邀请张好好前去献歌。

之前,杜牧见到张好好已怦然心动。张好好面对风流倜傥、举止文雅的杜牧,心中也泛起涟漪。但迫于身份,两人只好视若陌然。

公元830年九月,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张好好也随同来到了宣州(今安徽宣城)。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也在宣城幕府,他很喜欢张好好,花千金纳她为妾。

面对名花有主的张好好,杜牧慢慢抚平了心中的波澜。他或许不会想到,两人再见之时,已是物是人非。

公元833年春天,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拜谒前宰相牛僧孺,这位曾于朝堂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现如今出任淮南节度使。

杜牧代表沈传师的谒见,使牛僧孺心里颇为高兴。然而,令牛僧孺更欣慰的是杜牧的才华。两人结下不解之缘。

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物,杜牧到这儿以后,其实就卷入了党争,你跟着“牛党”的党魁,自然就是“牛党”。所以后来杜牧的仕途并不是很顺畅,可能和这也有一定的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双怀)

之后不久,沈传师便奉召回京任职。按照惯例,府主解职回朝,幕僚们都得自谋生路。这时,杜牧接到了牛僧孺的聘书,任命他为府中要职——掌书记,顺理成章转任扬州。掌书记的公务虽然繁重,但是对有着五年幕僚经验的杜牧来说,处理起来是娴熟自如,这使他有了颇多的闲暇时光。

唐人诗中描写扬州繁华盛况的有很多,这座时代潮头的城市使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杜牧置身这十里长街,目睹其繁华兴盛,抚古思今之余感慨万千,自然少不了赋诗吟咏。花街柳巷、歌舞妓馆等纸醉金迷之地也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2024年3月13日拍摄的江苏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春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孟德龙摄)

从洪州到扬州,从二十六岁到三十三岁,兜兜转转七年岁月,直到公元835年,杜牧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要回长安供职了。

牛僧孺为杜牧饯行,席间他说:“以你的豪迈气概,前程必定远大,而我却担心你风情不节,这可能会有伤身体。”听到这里,杜牧便搪塞道:“我平常很检点,不至于劳您忧心。”

面对杜牧的遮掩,牛僧孺笑而不答,令人捧出一个小书匣,让他亲自打开,里面全是杜牧夜游青楼的密报。知道缘由后,杜牧很感激,于是作《遣怀》诗以表羞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在壮志未酬的忧闷中,在与细腰美女的厮混中,像做了一场十年长梦,留下来的竟是薄情负心之名。诗中充满了杜牧的无奈和自嘲。好在纸醉金迷的扬州并未让杜牧彻底迷失,军国大事仍是他心中的牵挂。

杜牧在扬州当掌书记时,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个是他的“青楼薄幸名”,再一个就是他关于军事方面的思想。他在扬州期间写了《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一系列著作,讨论的就是我们未来的仗怎么打,天下的形势如何。他的这些军事才干,在后来防御回鹘以及平定泽路叛乱时都发挥了作用,他称得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杜牧回到长安时,朝廷中正一派权臣宦官垄断政治、排陷忠良的黯淡景象。自己的好友李甘因直言权臣被远贬岭南,这让杜牧心神不定,敢怒不敢言。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不久他就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表示不能胜任朝中繁巨的工作,请求调职。最终被安排分司东都,职务依旧是监察御史。

3

参差烟树五湖东

公元835年八月,杜牧来到了洛阳,虽然远离了风波,却也离梦想更远了。还好能与洛阳的朋友们你来我往,倾吐心中块垒,这多少使得杜牧的忧闷和凄冷减轻了一些。

同年十一月,当甘露之变的消息传至洛阳时,杜牧因为远离政治中心而幸免于难。

【注:时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大臣策划诛杀宦官,结果失败,众多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一千多人受株连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杜牧在洛阳进士及第,如今又躲过甘露之变,这里可谓他的福地。然而,这年在洛阳度过的冬天,却是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无论是事前面对真凶,还是事后面对宦官,他都没有正面发言,但那道心上的伤口却永远存在。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

筚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斜日时。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

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

——杜牧《故洛阳城有感》

杜牧借酒消愁,行至酒肆,竟见到了一位故人——张好好。杜牧带着懵然的眼神询问张好好何以沦落至此,张好好压抑着满腹辛酸,只是淡淡地说:“沈述师抛弃了我。”

当年,沈述师以千金为聘礼纳张好好为妾,何等洒脱。而今洛阳重逢,张好好却已成了当垆卖酒之女。红颜薄命,一再应验。

张好好惊讶于杜牧尚且年轻却已生白须,随即询问昔日的朋友是否健在,有没有落魄失意如她这般。她没有沉沦于命运的大起大落,反倒关心昔日那些她曾为之献歌的酒徒们,还有杜牧这个年仅三十四岁,却已白了胡须的落魄者。

杜牧无能为力,只能以《张好好诗》呐喊,表达同情。时至今日,杜牧的墨宝行书《张好好诗》经历了千年风雨,被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

故宫博物院藏杜牧书《张好好诗》。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杜牧《张好好诗》节选

在这首诗里面,杜牧一方面写了一个美好的、青春的少女怎样遭受了人生的困顿;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借助张好好的人生经历表达自己仕途的不顺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看似是在写别人,很多时候也是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

公元837年,杜牧的弟弟杜顗患了眼病,几乎失明,杜牧请假离开洛阳,到扬州看望弟弟。告假满百天后,弟弟的饮食起居仍不能自理。杜牧思虑再三,辞去监察御史的官职。

这时恰好有一个熟人崔郸正任职宣歙观察使,宣州离扬州不远,崔郸就是杜牧中进士时的主考官崔郾之弟。他让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并且挂了个京衔。

当年秋天,杜牧带着弟弟赶往宣州赴任。距上次置身宣州不过七年时间,已物是人非。那时,幕僚中朋友颇多,常常一起宴游;如今,漂泊近十载壮志未酬,杜牧已两鬓斑白,其中苦闷无以言说,只能留下“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的叹息。

不过,身为官员,杜牧的名字始终在吏部的簿籍之上。第二年冬天,他接到新任命:回京担任左补阙。公元839年二月,杜牧来到了江州,将弟弟杜顗交给在江州担任刺史的堂兄杜慥照看。

水叠鸣珂树如帐,长杨春殿九门珂。

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

——杜牧《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

杜牧上次出任朝官正赶上权臣掌朝,好友李甘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封州司马,最终死于贬所。四年之后,杜牧再度来到朝堂,很想为李甘洗雪冤枉,但这时并不存在让人开口直言的机会。

就在杜牧入京这年十一月的一天,唐文宗召当时的翰林学士周墀闲谈。这位周墀,将来会成为杜牧的贵人。

席间,唐文宗问周墀,自己可比历朝历代的哪位君王,作为臣下,周墀只能夸奖他堪比尧舜。然而唐文宗却连连摇头说道:我哪敢比尧舜,之所以问你,只是想知道我比周赧王和汉献帝怎么样?周墀闻听大惊失色道:那都是亡国之君,怎能比得上陛下的圣德!唐文宗叹息道:他们受制于强藩,而我却受制于家奴,就这一点来说,我连他们也比不上。

从那之后,唐文宗再也没有上朝,翌年正月怅恨而死。经过一系列斗争后,文宗的弟弟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

面对朝中的暗涌,杜牧不想卷入其中,但总会被涟漪波及。

公元842年春,朝廷一纸赦令外放杜牧为黄州刺史。就官职而言,刺史身为一州之长,无疑是擢升。但从京城调到偏远小郡,无异于明升暗降,其中甚至有驱遣之意。

唐代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是一个比较穷僻的小州,紧临淮南西道。当年淮西叛乱,黄州则是用兵之地,多年的战乱使得这里弊政丛生。

杜牧上任以后事必躬亲,竭尽所能地兴利除弊,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黄州的面貌大为改观,百姓也对其爱戴有加。公事之余,他寄情于山水,聊表慰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杜牧不仅是一个文人,他对于军事上也是有一定的研究的。

(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

4

人间惟有杜司勋

公元844年九月,杜牧由黄州刺史迁为池州刺史,这一年他四十二岁。池州(今安徽池州)的任期对杜牧来说是平淡的。

两年后的初夏,一个消息传到了他的耳边。唐武宗李炎因长期服用丹药而暴毙,宣宗李忱即位,随后李德裕罢相,此前被贬斥的官员纷纷复职归京,杜牧也看到了升迁回朝的希望。

唐宣宗这个人算得上是晚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人称小太宗。他对进士非常崇拜,上台后在牛李党争当中选择了“牛党”,贬抑“李党”,把李德裕等人流放了。原因就是“李党”专门攻击以进士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他们认为进士浮薄,不堪大任。毫无疑问,唐宣宗站在进士集团的一边。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继任宰相周墀提携了他,让他回京担任掌管官员勋绩的司勋员外郎一职。接到调令的杜牧急不可待,九月初便乘船奔赴帝都。公元848年腊月,杜牧回到了帝都长安,距离上次离京,又过了整整七年,这一次在京城面对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杜牧重回朝堂,深为吐蕃仍占领大片国土、回鹘党项不时骚扰边境、大唐危机四伏而忧心忡忡,思索再三,他向宰相周墀进献了自己所写的《〈孙子兵法〉注》十三篇。

杜牧在军事方面有两次重要的建议,一次是抵御回鹘的时候,另外一次就是在刘禛的泽路藩镇叛乱的时候。当时关于政府军镇压刘禛从哪一路进军存在分歧,杜牧分析了形势之后建议从西路进军。因为当时泽路以东的农业比较发达,人口众多,物产比较丰富,所以敌人的重兵集团靠东部署;相反,西边土地贫瘠,物产寡少,叛军在这个地方驻守的军队也相对较少。如果带足了粮食从西路进军,比起东路肯定要容易得多。后来在平定刘禛的过程中,政府军采纳的就是杜牧的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杜牧希望他的见解能帮助周墀谋划收复河湟、平定胡蕃。如果成功的话,自己或许会被提拔到更能发挥所长的职位上去,比如带领重兵,安定社稷。

然而,在杜牧进献《〈孙子兵法〉注》后不久,周墀因商议收复河湟所持意见与宣宗相左而被罢相。杜牧满怀憧憬的报国之心又一次遭到摧残。

公元850年春夏之际,杜牧接连上书请求外放为湖州刺史。与其在庙堂上无所作为,倒不如去地方做一个好官,也算于心有安。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当年秋,杜牧如愿来到了湖州(今浙江湖州)担任刺史。这一年他已四十八岁,虽尽显衰老之象,但心中无迟暮之感,这似乎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期。

然而,噩梦常常寓于好梦之中。公元851年二月,弟弟杜顗病逝的噩耗传来。两天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周墀也在遥远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去世,死于东川节度使任上。

这年秋天,杜牧升迁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他虽不愿离开山清水秀的湖州,但圣命不可违,只得携全家踏上了西归长安的旅途。

这年冬天,时已四十九岁的杜牧回到了令他揪心的长安。对道家星象说的迷信和自己油尽灯枯的残躯,使他感觉五十岁便是生命的大限。在行将就木的余日里,杜牧着手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宜。

晚年的杜牧一再悲叹自己功业学问两无成,拖着沉重的病体检阅自己曾经的诗文时,甚至将其焚毁大半,认为那些只是徒有奇辞丽藻、无助经国大业的“空文”。

公元852年冬,杜牧病逝于安仁坊的宅邸内,这里的三十多间老宅本已易主,后来又被他赎回,最终成为他的魂归之所。

其实,杜牧所谓的失败,无非是不能出将入相,可是唐朝那么多将军宰相,绝大多数都已在时间的缝隙之中风化湮灭。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李商隐《杜司勋》

彼时,也许他正行走在终南山蜿蜒曲折的小径上,穿过了霜叶尽落的枫林,回头怅望着长安城和巍峨的大明宫,转身向着山顶缥缈的白云深处走去。


选稿:王珂然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