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宁品读】天地清明 踏青追远
上海长宁2024-04-05 16:25:22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概括起来说,清明节有两大主题:踏青和祭祖,千古传承,至今不辍。

图片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清明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祭祖扫墓传统源远流长。《孟子》曾提及一个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扫墓祭品的齐国人,可见战国时代已有扫墓之俗,而形成定制则始于唐朝,唐玄宗将清明扫墓列为“五礼”之一。为了方便官员回乡祭祖扫墓,唐玄宗将寒食节、清明节合并在一起放假七天。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了清明扫墓时的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以后历代沿袭唐制,从寒食到清明扫墓三日,“太学”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让师生扫墓郊游。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此诗描写了人们给先人扫墓的情景和心情,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细腻真挚。

民间祭祖扫墓,是怀着对先人的尊崇怀念之情,到墓前祭奠,剪除坟墓上的荆条杂草,整修坟墓前的树木;添新土培坟、聚坟,立新坟头;摆上祭品,焚烧纸钱,给先人磕头祭拜。《帝京景物略》描写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清明节祭奠祖先、感恩纪念、追古怀远,这种传统节日的文化情结,在人们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化作民族的共同记忆。《江南靖士诗稿》有《清明》诗云:“乍温复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迹加。或向陵园寻志石,思亲敬献墓头花。”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缅怀英烈,是对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英烈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祭扫烈士墓、寄托哀思成为新民俗。每年清明节,人们不约而同聚集到烈士陵园,悼念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安全而献身的先烈们,以弘扬先烈精神,继承其遗志。1955年清明节,郭沫若吊张家口革命烈士纪念塔写了一首诗:“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长垂塞上风云占,‘民族精英’永不磨。”歌颂了先烈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表达了无限崇敬的心情。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作者:郑学富
选稿:朱晓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