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黄山不在杭州都市圈内,马鞍山南京却抱得更紧了?
上观新闻2024-04-02 17:07:00

近期,马鞍山官方“表白”南京。

3月29日,马鞍山印发《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提出在以下六个方面全面对接南京:干部能力提升、产业协同、科创人才、规划对接和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并一口气官宣了26项措施。其中还特别提到,“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可见马鞍山的坚定决心。

马鞍山地处安徽东部,东北与南京接壤,市区之间距离不超过60公里。马鞍山人一直对南京感情深厚。早年间,南京卫岗牛奶,一度占据马鞍山居民牛奶市场的半壁江山;南京的《服务导报》《扬子晚报》销售量远超当地发行量最大的《马鞍山日报》。记者到马鞍山采访,曾听当地居民提起往事,有人家里孩子夜里发高烧,他驾车从马鞍山的家中前往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只用了25分钟时间。他还说,“身边的家长孩子生病,基本首选都是到南京儿童医院。”

民间交往不断,决策层也有心推动。早在2000年,南京都市圈的建设构想提出后,马鞍山就积极加入。2001年,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和滁州六个城市就南京都市圈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共同商讨了具体规划。同年,时任马鞍山市计委主任钟国山接受采访时提到,融入南京都市圈对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比如,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规划的质量,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提升市场调节能力。钢铁一直是马鞍山的支柱产业,钟国山认为,融入南京都市圈将加快马鞍山产业多元化进程,“可利用南京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补强竞争力。”

南京都市圈

2005年,马鞍山曾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东向发展和“十一五”规划思路。所谓东向发展,就是积极融入南京和长三角都市圈。当地市领导在会上表示,马鞍山的战略定位,总体上要体现接轨长三角的第一区、东向发展的第一方阵等要求。然而,马鞍山的东向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同年举行的长三角协调会第六次会议上,原计划讨论扩容事宜,马鞍山一度充满希望,最终却无缘加入。参会的时任马鞍山常务副市长聂庆义感叹:“现在只能先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联系,但马鞍山不会放弃加入长三角的追求。”可惜,融入南京同样进展缓慢。2008年,一份解析南京都市圈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指出,“参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发展对马鞍山来说是经济起飞的契机,但是碍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南京对于马鞍山的投资、贸易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制度问题。”直到2019年,安徽省委巡视组还向马鞍山市委反馈了“东向发展行动迟缓,跨江发展力度不强”的问题。

长期以来,马鞍山对南京心向往之,但却始终没打好这张“区位牌”。分析原因,可能和产业结构有关。马鞍山的发展,“兴因钢铁,衰也因钢铁”。马鞍山市政府决策咨询委课题组曾对马鞍山的产业定位做过专题调研,研究指出,马鞍山产业结构存在几个主要问题,比如工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等。以钢铁为主业,马鞍山试图通过打造产业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等形式来丰富多元化布局,但收效不佳。由于将发展重心更多放在钢铁产业上,马鞍山还错失了一部分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培育起新的竞争产业。随着这些年大宗贸易波动影响,马钢经营显露疲态,马鞍山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近年来,马鞍山频频感受到“危机感”。一方面是经济下滑,马鞍山曾在2017年以1738.09亿元GDP跻身安徽省前三,此后却接连被滁州、阜阳和安庆超过。2023年,马鞍山实现GDP2590.6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没有跑过省内平均增速。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严重,2014至2018年间,马鞍山每年流出人口数量从2380人增长至9451人,年均增长超过30%,直到去年末才稍稍止住跌势。反观隔壁的滁州,经济发展迅速,培育出先进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还坐稳了安徽经济“第三城”的交椅。这其中,很大程度是吃了南京的“红利”,承接了南京大量的产业转移和科创辐射。

此次率先跨省喊出“全面对接南京”的口号,马鞍山可能是想跟滁州“争宠”。毕竟,无论是马鞍山还是滁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机遇,就是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在融入的过程中,谁更积极主动,自然获得的资源就会更多一些。此前,有相关研究表明,马鞍山和南京的经济联系程度是南京都市圈城市中最高的。相比滁州,马鞍山还有港口优势。此前公布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提出:围绕打造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其中,马鞍山获得了江海联运枢纽的定位,未来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航运物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江海联运物流基地、运动健康休闲中心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这将有力支撑马鞍山“到2027年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100位、全省前5位”的发展目标。

不过,即便马鞍山是南京都市圈“创始成员”,却也不能因此高枕无忧。前不久,绍兴出台《全面融杭发展规划》。这是杭州都市圈获批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后,首次透露规划范围——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与外界预期相比,黄山和衢州并不在此次杭州都市圈规划的范围之内。有专家分析,从“杭嘉湖绍衢黄”重回“杭嘉湖绍”,为的是发挥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同城化合作的示范作用,打造城市群发展强核。对城市群来说,同城化交通是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核心。而衢州和黄山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与杭州联系较疏远,因此被剔除出名单并不意外。

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

对马鞍山来说,如果不想重蹈黄山的“覆辙”,还要持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发布《若干举措》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中的内容一一落实,才是宁马真正同城发展的关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