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存放不当,当心冰箱里的“好蛋”变“坏蛋”!
上海徐汇2024-04-02 16:03:38

作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食材,鸡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然而,关于鸡蛋的存放问题,却往往被我们忽视。鸡蛋放冰箱到底能保鲜多久?如何才能确保存放得当呢?

鸡蛋可以保存多久?

鸡蛋品质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低温可以延缓变质的速度。不过冰箱不是保险箱,存放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在冰箱冷冻条件下鸡蛋壳会冻裂,鸡蛋口感也会改变,甚至成为“橡皮蛋”。存放时间过久也会滋生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威胁食品安全;运输、销售过程中不规范的存放条件也会影响鸡蛋的质量,所以鸡蛋不可存放时间过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鸡蛋应在2~5℃冷藏,最好在20天内食用。鸡蛋在室温一天相当于在冰箱一周,初冬可自然保存,尽量15天内食用,具体时间还是得根据实际的温度、湿度、鸡蛋质量决定。

鸡蛋如何正确保存?

鸡蛋存放前可不清洗,因为鸡蛋壳外覆盖着一种天然涂层,有助于防止细菌和污垢进入,还有助于密封鸡蛋内的水分。带有包装的鸡蛋按照国家标准在出厂前须经过清洁处理,一般情况下可以整盒直接放入冰箱。购买的散装蛋若是干净的,没有可见的粪便或污垢,也可以直接放入冰箱。若鸡蛋壳上污物较多,可先擦净再放入冰箱单独的盒子内,避免交叉感染,用前流水清洗、随取随用。

鸡蛋摆放时可尖端朝下,因为每个鸡蛋的钝端都有一个自然产生的气泡,这有助于蛋黄在鸡蛋内更加居中,使鸡蛋保持更长时间的新鲜。

需要注意的是,冰箱门的温度波动大,不利于恒温保存,宜放在冰箱内温度相对稳定的区域。

如何判断鸡蛋是否新鲜?

鸡蛋最好是“一蛋一议”,使用前须确定蛋的品质,以免一个蛋毁了一份佳肴。

首先看外观:蛋壳是否完整、无裂缝、无霉斑,可将鸡蛋通过灯光或手电筒照射透视,看鸡蛋是否呈微红色且蛋内无黑点及异物,若不符合直接丢弃。也可将鸡蛋放入清水中,沉在水底则为好鸡蛋;悬浮在水中,需快点食用;浮在水面,最起码3周以上,丢弃为好。新鲜的鸡蛋手摸发涩,手感沉。

其次看内部:将鸡蛋敲开至碗中,若蛋黄凸起完整,蛋白稀稠分明,无可见的异物,说明鸡蛋还是新鲜的。若蛋黄和蛋白变稀、流动性变高,甚至散黄,说明鸡蛋不太新鲜了。若有粘壳,蛋黄、蛋清混为一体,发霉、发臭,则直接丢弃。

放得久的鸡蛋还可以吃吗?

冷藏期限内的鸡蛋,在品质和营养价值方面和鲜蛋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若存放时间再长点,鸡蛋品质会逐渐下降,并增加腐败变质和食品安全风险,食用后易发生呕吐、腹泻等问题。

鸡蛋宜按需购买,不宜存放太久。

越新鲜的鸡蛋,越得趁早吃完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