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立强国志 践报国行”2024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举行
上海徐汇2024-04-01 18:23:47

与边防战士一起“同屏站岗”

观摩一个个生动精彩的展演

聆听一堂红途学苑大思政课

逛一逛丰富有趣的主题市集

……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上

主题鲜明的内容与创新多样的形式

让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人们心中热烈迸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为重要契机,在全社会大力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3月30日,“立强国志践报国行”2024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及国旗广场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共青团上海市虹口区委员会、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共同承办。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教育专门法。本次活动以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为主线,通过仪式教育、集中展演、宣讲授课、主题市集等多样化形式,为市民群众打造有活力、接地气、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仪式教育:激发爱国情怀

升旗仪式伴随庄严的《升旗号角》开始,中共四大“火焰蓝”国旗护卫队及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学生代表共同护卫国旗入场。全场集体肃立,面向国旗行礼,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为了更生动地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现场还与祖国某边防部队进行了视频连线,共同开展“为国站岗60秒,人人都是护旗手”活动。广大市民群众通过与边防战士一起“同屏站岗”,感受祖国海域的辽阔壮美、体验边防哨兵的无声坚守,增进爱国情怀。

主题展演: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入实施

快板、微宣讲、小品、传统文化秀、情景短剧……多样化的主题展演形式,从不同维度阐释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国旗的孕育地。中共四大纪念馆和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带来群口快板《我在天安门看升旗》,生动地讲述五星红旗诞生的故事。

中国梦,是强国梦,也是强军梦。中国人民解放军91668部队和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带来的微宣讲《海军蓝中绽梦想浪花白里谱青春》讲述了中国海军从一穷二白逐渐走向强大的崛起之路。

红色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富矿和生动教材。陈云纪念馆红色研学青年突击队带来的小品《部门例会》,展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们这些年来在开展红色研学方面的不断探索。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上海市长青学校学生带来的传统文化秀《少年传承说》,传递着年轻一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一部行业史就是国家发展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奋斗。从启明之灯到信仰之灯,从探路之灯到点亮未来之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三位员工带来的微宣讲《明灯》,讲述了上海跨越百年的明灯故事。

家庭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情景短剧《留声机》生动再现了鲁迅先生与儿子周海婴生活的点滴,在父母润物无声的言行引领下,爱国之心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国主义教育法着重强调,青少年群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展演中出现了不少青少年的身影。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成员胡子涵说,在排练和表演《我在天安门看升旗》时,常常能体会到一种自豪感,同时也深受鼓舞,希望通过展演将这样的情怀传递给更多小伙伴。来自上海市长青学校的三位学生在传统文化秀《少年传承说》中以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物形象登场并朗诵诗歌,他们表示,在排演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共同制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海报。同步推出的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宣传巡展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广场进行首展,后续还将陆续走进机关、企业、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

“学思践悟新思想”

2024红途学苑第一课开讲

2023年,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汇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发动17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途学苑百节大思政课、百场精品活动。2024年,红途学苑将以“学思践悟新思想”为主题,搭建全市红色文化资源一站式预约平台,面向全市开放预约配送大思政课和精品活动,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

‍3分钟了解“红途学苑”

2024年“红途学苑”暨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巡展启动

活动现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团市委副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邬斌,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于晓琼,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共同启动2024年“红途学苑”大思政课和精品活动暨爱国主义教育法主题宣传巡展。

活动现场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邢云文教授讲授“学思践悟新思想”·2024红途学苑第一课——《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核心要义》。邢院长从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定背景、基本框架、内容要点和重要意义等方面,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进行了解读。

邢云文教授介绍,爱国主义教育法首次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内容、主体、对象及违法责任,系统而全面、操作性强,对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很高兴看到活动现场每一个宣讲展演背后都独具匠心,让观众能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背后的内涵也与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十分契合。”邢云文教授表示,每个人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也是对象,期待在技术和产品意识的加持下,不断探索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让红色文化成为一种时尚。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市集:

“一站式”体验丰富研学活动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色环节,上海市首个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市集于当天8:30—16:00在国旗广场举行。

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浦东历史博物馆、巴金故居等29个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虹口消防救援站等7个虹口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与市集展出。各基地通过探索答题、手工制作、研学互动、主题展演、文创展示等可亲可近的互动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学习体验,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多元内涵、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形式,让市民群众走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市民生活。

市集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中共一大纪念馆带来石库门图案的木刻拓印体验,让参与者在亲自动手印刻过程中感受红色初心;陈云纪念馆带来地图贴纸打卡与套色印章体验,扫码还能聆听小小讲解员讲述人物小故事;国歌展示馆通过互动问答让更多人了解国歌诞生背后的故事;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以实物模型科普不同垃圾降解时间,提倡绿色生活理念;上海航宇科普中心带来的VR虚拟展览吸引众多青少年现场体验。

宋庆龄陵园沪语微党课“致敬”、钱学森图书馆风洞小实验设备现场搭建、上海韬奋纪念馆“刻骨铭心的爱国情”刻瓷活动、上海汽车博物馆“车轮上的智造梦”DIY手工小课堂等丰富互动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现场体验。来自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国旗护卫队党支部的青年成员们表示,在这里感受到了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丰富的互动体验新鲜有趣,让自己学习到很多知识,创新的传播方式对青年大学生很有吸引力。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入法,是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本次主题宣教活动,开启了全市爱国主义教育法宣传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序幕,在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氛围,让爱国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更多现场画面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