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在银行工作一年能挣多少钱?六大行最新薪资曝光!
中新经纬2024-03-30 12:10:56

中新经纬3月30日电(魏薇实习生张煦敏)在不少人眼中,银行的工作意味着“稳定”“高薪”。在银行工作一年究竟能赚多少?

28日晚间,六大行年报悉数披露完毕。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按照集团统计口径,2023年,六大行人均薪酬均超过30万元,其中5家银行均较2022年上涨。

此外,中新经纬梳理发现,A、H股上市银行中,已有8家银行披露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合计金额超7500万元,涉及人数达6719人。

员工人均薪酬超30万

整体来看,2023年,六大行人均薪酬均超30万元,其中交通银行的人均薪酬在六大行中继续拔得头筹,达43.55万元。

中国银行以35.78万元人均薪酬排在第二位,也取代了建设银行2022年人均薪酬第二的位置。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2023年人均薪酬均达34万元,并且相差不大。

从变动幅度看,六家银行中,5家人均薪酬上涨,1家下降。其中,中国银行2023年人均薪酬较2022年上涨6.68%,为六大行中涨幅最大的银行。农业银行以4.54%的涨幅排第二位。而建设银行人均薪酬较2022年下降。

本次人均薪酬采用集团口径数据,该数据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以及社保、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因此会略高于员工到手工资。

再来看人均创造净利润(下称人均创利),该指标更能反映出银行的人均能效情况。

员工人数最少的交通银行,2023年人均创利最高,达到98.91万元,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人均创利均超过80万元,分别为88.22万元、87.09万元和80.27万元。

人均创利变动幅度来看,农业银行增幅最高,达4.6%;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人均创利分别同比下降3.75%和1.32%。

六大行员工人数超180万

六大行员工人数中,最多的是农业银行。截至2023年末,农业银行员工人数为45.1万,居六家银行之首。

工商银行员工人数也超过40万人,达41.93万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为37.69万人、30.69万人和19.71万人,而交通银行人数最少,为9.43万人。

从员工人数变动看,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员工数量出现下降,分别减少1255人和8335人。其他四家银行人数则出现上涨,尤其建设银行,员工人数大涨24283人。

建行人数为何上涨?按照职责划分,将该行2023年年报与2022年年报进行对比,多了“综合管理业务”人员24440人和“附属公司员工”23347人,而其他人员则减少了19123人。此外,该行2023年年报中披露的员工人数较上年增加0.05%,而记者以2022年披露的员工数量进行计算,2023年较上年末增长数据为6.9%。

上图为建设银行2023年年报,下图为建设银行2022年年报来源:建设银行年报

对于员工人数的下降,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近日召开的业绩会上表示,工行大模型模拟参加银行业从业资格金融认证考试,已经取得了高于平均分的成绩。工商银行累计获得技术专利超3500件,数字劳动力的年工作量相当于3万人,所以员工总量是下降的,但是机器人替代已超过3万人。

银行“反向讨薪”超7500万元

年报披露季,“反向讨薪”也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六大行均在年报中提及“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制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

不过,六大行中,仅中国银行公布了具体数据。年报显示,2023年,中国银行共计对205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金额合计2275万元。也就是说,人均追回1.1万元。

另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了2023年年报的A、H股上市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还有招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东莞农商银行、瑞丰银行、威海银行、甘肃银行在内的7家银行公布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

其中,招商银行追索扣回员工4415人,金额达4329万元,为目前已公布追索扣回的银行之首。此外,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东莞农商银行追索扣回金额均超百万元,分别为470余万元、174万元和172.80万元。上述8家银行总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7555.27万元。

此外,5家银行还进行了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总金额达4.87亿元。其中,天津银行和东莞农商银行延期支付金额均超亿元,天津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合计金额为1.66亿元,东莞农商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对象合计2460人,合计金额为1.10亿元。瑞丰银行、威海银行及甘肃银行延期支付的金额均超4000万元,分别为8628.09万元、7964万元、4464.64万元。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建立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绩效薪酬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中的引导作用,平衡岗位责任和收益。有利于相关岗位人员勤勉负责,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开展业务,促进银行等金融行业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此举有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