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洋泾浜、肇家浜、漕河泾……这些消失的河道,你了解吗?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2024-03-27 09:21:31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你将听到的是《滋养万物的“东方水都”》(下)。

朗读人:原闵行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晨音

湖泊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资源,上海青浦淀山湖不仅是黄浦江的源头湖泊,也是具有灌溉、航运、水产、供水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湖泊资源,周边有朱家角和锦溪等古镇,还有上海大观园等知名景区,被人誉为“东方日内瓦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广阔的湖面,其后日渐缩小,到大约1780年的清代中叶,淀山湖周围从二百里缩为七十里,淀山已距湖四五里。淀山湖湖水清澈,沿湖烟雾迷蒙,一片江南水乡风光。除淀山湖之外,上海境内较大的湖荡还有鼋荡、大莲湖、火石荡、汪洋荡、急水港、雪落漾及吴天贞荡等主要湖泊7个,与淀山湖组成淀泖湖群,规模甚是宏大。1964年夏,陈毅元帅游淀山湖时诗兴大发:“又到水天空阔处,西望无涯通太湖。”

上海淀山湖风景区

1880年代上海洋泾浜

作为“东方水都”的上海,水是上海的命脉,充沛的水系如同血管一样构成了上海横塘纵浦、河湖港汉的优美风光。正因为上海与水的亲缘关系,有关水的名称在上海门类齐全,常听到的有江、河、浦、泾、沟、塘、港、浜、湖、淀、泽、荡、湾、汇……宋代文献记载吴淞江有“十八大浦”: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其他见之于方志和史书的浦,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吴泾、江湾等,足见太湖流域东方水都之水文化的强大魅力。

《图画日报》上所绘万云桥,又称为陆家石桥、学士桥,为老上海古八景之一

历史上,上海市区的水系,也和郊区一样丰富,只不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推进,许多古河道逐渐填埋变成马路,市区的河流日益减少。坊间耳熟能详的洋泾浜原为通往黄浦江的港河,也是上海县设立后城北的一条普通河流,租界时期曾充当英、法租界的界河,1915年租界当局填河拆桥筑路,洋泾浜从此消失,留下了横贯市区东西向的延安路,如今这条路上架起了延中高架。再如,市区原有一条肇家浜,肇家浜原东接黄浦江,西连蒲汇塘,是上海城厢正中的干流,也是上海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全长10公里。上海开埠前,沿浜是商业、交通中心,为县城外的繁华地带。1958年填浜筑路,是为今日之肇家浜路。位于徐家汇西南,有个漕河泾,与古代运送漕粮有关。元代初年,漕粮要运往元大都,常取海道,吴淞江是名副其实的“漕河”,当时一条叫“漕溪”的小河,过蒲汇塘,北连李凝泾,而后变成了“漕河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全长1.9公里的日晖港也早已填埋成为日晖港地区,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河浜都相继填成了马路,许多古河道,也只有将河名留在后世的路名上了。

河湖港汊最终填没成马路,古河道的逐渐消失,也是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旧时上海有“沪城八景”之说: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秋月、野渡苍葭、凤楼远眺、江皋雪霁。这些风景多与河道水景有关,“黄浦秋涛”指农历八月十五陆家嘴附近海潮涌动的盛况,据说当时是“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石梁秋月”则是在中秋节月圆之夜,老上海人都喜欢到小东门外方浜(今东门路北侧)的万云桥,俗称“陆家石桥”,又名“学士桥”;“吴淞烟雨”特指吴淞地区烟雨蒙蒙之境……今天的人们对此恐怕已经很陌生了。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