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这位女演员如何成为第4代七仙女?
上观新闻2024-03-25 20:49:00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4月2日,2024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将登陆上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第4代七仙女、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袁媛在中国大戏院带来经典剧目《天仙配》。

《天仙配》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下路遇董永结为伉俪。玉帝降旨,生生拆散恩爱夫妻,七仙女写下血书:“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1955年,《天仙配》被拍成电影,风靡全国,成为黄梅戏代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剧目。

6岁接触黄梅戏,13岁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袁媛是全家唯一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把子功、毯子功,掰腿、下腰、翻跟头……这些基本功一样都少不了。我苦过、累过、挣扎过。”17岁时,袁媛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是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建院71年,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大师留下了无尽的艺术财富。”

袁媛传承《天仙配》,得到黄梅戏名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亚玲手把手指导,“幼时学黄梅戏,我在合肥中铁四局剧场看了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吴亚玲老师演出的《墙头马上》,印象非常深刻。吴老师演出结束后,我还上台要了签名。真没想到,我能与吴亚玲老师成为同事、师徒。”袁媛始终牢记吴亚玲说的话,“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是会唱会演或是拿了奖就可以了。不要忘记,拼搏、求索,是一生的修行。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才会有收获。”

袁媛在《天仙配》

在袁媛看来,作为新一代七仙女,除了要传承老一辈的表演技巧,还要自我深耕和创新,“比如要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七仙女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跟着角色一起投入剧情,同时要强调人性的质朴,因为《天仙配》具有传统戏曲剧种的独特性,如何将质朴的表演和乡风民俗融合,做到表演接地气和饱含寓意,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袁媛和董永扮演者赵章伟专门设计了一场戏,“在‘分别’这场戏的开头,董永和七仙女归家途中在二人初遇的老槐树下歇脚,董永先用外衣的衣服袖子拂去石头上的灰尘,才让七仙女坐下。一个小小的动作,突出董永和七仙女感情的自然真挚,足以证明表演的‘真’。为了演好这场戏,我的每个动作、唱腔、眼神都反复打磨,只有一点一滴持续积累,才能在舞台上得心应手。”

《天仙配》

2020年1月,袁媛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23年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除了《天仙配》等传统剧目,她主演了许多新创黄梅戏,建党百年献礼剧目《共产党宣言》是她的“夺梅”剧目。来自江姐故事的《红梅赞》、弘扬中华儿女孝道的《孔雀西北飞》、聚焦新四军兑现人民承诺的《青春作伴》、反腐题材《不越雷池》、讲述人间大爱的《遍地月光》、非遗题材《百鸟朝凤》、新农村建设的《有凤来黟》,都让观众触摸到有温度的人物质感。

袁媛凭借《共产党宣言》林雨霏一角摘得梅花奖

创新是什么?袁媛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要跟着时代发展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手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去创新。注入个性与真情的舞台表演,能实现与观众的共情。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人物,没有模板、前辈经典可以套用,我将学到的程式化表演掰开揉碎、消化梳理后,塑造出新的舞台形象,最终实现艺术上的破与立。”

在传播方式上,袁媛与同事们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她开辟传统文化的“线上直播”演出业务,拍摄高质量戏剧短视频,把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其中和抖音合作,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最多时有480多万观众,累计人次达到1100多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