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科普 | 中医治疗中风的“三路兵马”
东方网2024-03-25 14:39:15

当人体出现中风先兆或中风症状,如:头昏、失语、嘴歪、吞咽困难、流口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肢体麻木无力或不能活动、皮肤感觉失常、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务必在第一时间至脑卒中专科急诊。颅CT可以立即鉴别出脑出血和脑梗死。值得注意的是,短暂或轻微的头昏、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常被患者及家属甚至医生忽略。

脑梗死、药物溶栓(阿替普酶、尿激酶)和微创动脉取栓(不开颅)的黄金时间窗是6-8小时内,甚至有文献报道24小时内也可以取栓,能使梗塞处血流恢复通畅,极大降低致残致死率。 未能溶栓且无禁忌证的脑梗死,应在急性期(6小时至两周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天,恢复期(2周至6个月)可改为50-150 mg/天。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选用氯吡格雷。

脑出血,6小时内应用自由基清除剂NXY-059保护神经,即时降低颅压,使用重组Ⅶa因子和氨甲环酸等限制血肿扩大均是安全可靠的,可降低病死率。 脑出血一般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脑梗死6-8小时以后,脑出血2~4周后,如果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在6个月内为中风康复期,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6个月以上,为中风后遗症期,这时候机体相对恢复较慢,常令人气馁。然医圣张仲景云: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脑动脉有自我代偿功能,如能得精祛瘀,定五脏,培心神,必能再振根基,康复如前。

对患者及家属而言,在康复阶段就近到社区医院的中医全科门诊康复无疑是最佳选则。以往很多病人中风后选择在二级医院反复住院或者门诊康复,导致二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针对此种情形,卫生部门建立了完备的社区一级医院门诊医疗体系,一级医院同时设立多个站点门诊,辐射街道各个社区,站点配备中西医全科医生,医疗康复设施完备,很多城市的居民在一刻钟以内的路程,就能得到良好的康复治疗。病人在申请长护险后,还可以有专职人员带病人就诊。

此外,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均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接受5年以上西医系统化全日制教学培养,能够熟练地对社区常见病做出准确的西医诊断和治疗。在康复治疗期间,能即时对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营养神经、纠正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等西药做出调整,并结合中医疗法,从整体上稳定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相较于住院,病人在门诊和居家,能够有舒适的休息环境,良好的卫生,适口的饮食,适当的户外活动,有亲人的陪伴,能减少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中风并发症,更利于疾病的康复。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风时人体元气大伤,邪气趁机侵入,筋力疲困,精神耗减。中医此时以汤剂补其内,针灸助其外,推拿通瘀散结,如三路兵马内外合力,则血脉通盛可期也。

一、汤剂

患侧肢体松弛柔软乏力,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舌淡紫,脉细涩无力者,为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主之。

患侧肢体僵硬拘挛,可兼见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脉弦硬者,为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主之。

因人有长短肥瘦,证有偏颇间杂,以上各方,均需医者随证加减。脑梗死再发几率为40%,中风恢复后,每年春秋2次累计3个月的中药调理,能改善体内环境,预防中风再发。

二、针灸

人体经络起于中焦,有十二正经,别络三百余之,循行周身,如环无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 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针灸治疗中风一般是头针结合体针,每周2-3次,能补正泻邪,对失语和吞咽呛咳的疗效尤其快捷。

头针最常用于脑神经病变。有的是在头部的经络上取穴,如《灵枢 卫气》所说:“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因此,分布于头上的腧穴,可以治疗脑内的病变。有的穴位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区在头皮上的投射区,分为运动区、感觉区、言语区、运用区、平衡区和视区等,医生捻转时由家属协助病人运动患肢,有助于提高疗效。

体针,除了针刺患侧,也针刺健侧补益气血肝肾,即扎健侧补患侧之意。

对于中风6个月之后的后遗症,针刺手足三阴三阳经,妙用摇动出纳和呼吸手法,可以通经接气,如“开渠之决水,立时建功”。

三、推拿

经曰:“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常用的有4个手法:

滚法:用掌指关节突起处,在背部滚动。

揉法:用手指在四肢肌肉上做环形旋转的捏揉动作,边捏边揉边作螺旋形地向远离手足末端方向推进。

扣法:用手指指端有节奏地上下叩击足底或者大腿肌肉。可以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搓法:按摩结束前,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适用于四肢部肌肉、肩和膝关节处。

以上推拿手法,简便易行,无危险性,在医生示范教学后,可以由病人、长护险护工或者家属协助在家中按摩,以节律性和舒适性为度,每个动作36次为1组,每日1-2组,总计时间30-60分钟即可。可节省治疗时间和医疗费用。

夫一人中风,满堂不乐,医者发恻隐之心,施针用药,愈伏枕之疴,意欲尽善尽美。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医道知病元由,审脏腑之微,诚如用兵也!中医没有被历史尘封,西医学的飞速发展更彰显她的朴素和神奇。愿我们的居民早日康复,重新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责任,愿我们社区的中医全科医生,每天怀都有博极医源的喜悦。

作者:

朱元颖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

潘晓芳 上海警备区虹口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门诊部主治医师

张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外科主任医师

阙华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外科主任医师

作者:朱元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