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香椿蚕豆春笋春韭,来自江南的春菜“四大金刚”~
微徐泾2024-03-17 10:06:15

惊蛰已过,桃花含苞待放,春菜蓬勃而生。春韭香,春笋嫩,香椿鲜,蚕豆糯,再配上春季应景的山珍海味,一桌“不时不食”的江南“春日宴”已蓄势待发。

被视为春菜“四大金刚”的香椿、蚕豆、春笋、春韭,是沪苏浙皖食客解“春馋”的主角。受天气影响,今年春菜集中上市时间有所延迟。不妨先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说这“四大金刚”的。

香 椿

香椿古称“大椿”,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所以古人常用“椿寿”“椿年”来为长辈祝寿。

据说远在汉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食用香椿,并作为贡品,奉献给皇亲国戚享用。唐宋时期,香椿芽和荔枝一起,成为深受达官显贵喜爱的南北两大贡品。苏轼曾作《春菜》一诗,罗列了蔓菁、荠菜、青蒿、菠菜等菜蔬,香椿也在其列。

明代高濂养生秘笈《遵生八笺》中,详细记录了香椿芽的吃法:“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徐光启将香椿作为救荒菜录入《农政全书》,称香椿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

除普通的食用价值外,香椿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相传1300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记录了香椿的药用价值,称其“主治症疥,风疸”。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再次明确指出了“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的保健医药功效。不过,食用香椿也要适当、适量。

蚕豆

这是江南人在春末夏初时节常吃的一种时蔬,微博上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蚕豆就像北方冬天的大白菜# 。有一种说法是,带壳蚕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为了消除眼疾,立夏以吃蚕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蚕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据传,“蚕豆”一词最早出现在史料中,与温州有关。蚕豆在宋时还不普遍,连“吃货”苏东坡也不认识。800多年前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与温州好友陈谦等人小酌时,因陈谦提到还未有人专门为蚕豆赋诗,戏作一首七言诗。在诗序中,杨万里还提到在苏浙地区人们已经把豌豆与蚕豆混称。

蚕豆从嫩到老,各有吃法。最经典的搭配是炒雪里蕻。袁枚在《随园食单》就收录了一种蚕豆做法的描述:“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还有一种吃法,是水煮。鲁迅的《呐喊·社戏》中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嫩蚕豆慢慢变成老蚕豆,就不适合清炒了,它的最佳归宿是做成油炸豆瓣或者“茴香豆”。大多数人认识茴香豆,是从鲁迅《孔乙己》中了解到的。这道绍兴地区的下酒小食,咸鲜醇厚,回味无穷。

春笋

中国人吃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写周王室举办的一场招待贵宾的盛宴,席间有美酒百壶、鲜肉鲜鱼,其中的鲜蔬就包括春季嫩笋。秦汉时,春笋和鹿肉、鲍鱼同炖,煮成的“白羹”是豪富追捧的名菜。

通俗来讲,开春挖的笋都可以叫春笋,外观苗条细长,内里洁白光润。雷笋是雷竹的产物,得名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是春笋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尽管它也出秋笋,人们还是更爱那一口春鲜。春天的雷笋壳薄肉肥,笋尖洁白,笋身丰腴,吃起来甘脆相当,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浙江临安天目雷笋和安吉惊雷笋。

笋的吃法当真是万般皆宜,炒、煎、炖、炸、烤、焖、煮都不在话下,甚至可生食可腌制可晒干存放,说笋为蔬菜中的全能“C位”,可以说是丝毫不为过。

据传,清朝的乾隆帝曾六下江南,每次都是春天的食笋季去的。有一年在杭州西湖行宫,这位“吃货皇帝”在八天时间里,这顿春笋爆炒鸡,下顿腌菜炒燕笋,将各色春笋变着花样尝了个遍。

韭菜

“春韭是个宝”的民间谚语一语道破了春天韭菜的季节性,青翠欲滴、鲜嫩动人的韭菜从古时就在江南人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的分量。

古人有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的经验之谈。我们常吃的韭菜炒鸡蛋,《礼记》里早就有了类似的食谱:“庶人春存韭……配以‘卵’”。明朝时,吴中才子高启曾在雨夜中挑选带着雨珠的春韭,为朋友烹煮春鲜,一时传为佳话。

杜甫的名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道尽春日食韭之美。而将春韭提到“第一蔬”位置的,则是南朝隐士周颙。周颙隐居钟山,三餐茹素,生活恬淡。文慧太子问他什么菜最好吃,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李商隐诗“嫩割周颙韭”,正是用的这个典故。

在诗人张耒的记忆中,韭菜是故乡的味道:“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郑板桥作《四时苦乐歌》,“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成了“田家乐”的主调调。

资料:沪苏浙皖

徐泾镇官方发布| 全媒体传播平台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微徐泾公众号
微徐泾抖音号
《徐泾报》电子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