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文明礼貌还是情绪内耗?今天,你“文字讨好”了吗
浙江宣传2024-03-07 08:09:00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回复消息时,觉得回应“嗯”“好”“知道”显得有点冷漠,就把它们改成“好啊”“嗯嗯~~”“知道啦”,结尾再加上一个可爱的表情包,展现自己连蹦带跳的积极态度。

很多人习惯的这种“常规操作”,被网友们戏称为“文字讨好”或“文字讨好症”。它常常借助一些“嘞、哈、呀、嗷、哟、滴、~、!”等亲昵的语气助词、标点符号、颜文字等,或者一长串“哈哈哈哈哈哈”,使话语表达更加柔和。

相关话题曾冲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讨论。有人说,这根本算不上讨好,只是一种文明礼貌的态度;还有人认为这种对话模式是当代“打工人”的被迫示好,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内耗。不禁思考,“文字讨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互联网社交礼仪?

“文字讨好”一词的说法,最初来源于网上的一条动态,有人问:“你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很多人纷纷跟帖,表示“当然有啦,还有表情讨好症”“甚至还会加上太阳表情来表现我的阳光!”“从好、好的进化到好滴、好滴好滴”。

有人做过调研,发现“哈”“啦”“呀”“滴”是“文字讨好”四大常用助词,而叠词是“卖萌”专业户,传递出一种可爱的语气和积极的感情色彩。有时候,为了使句子显得不那么生硬和冷漠,网友还会在句末额外打上几个波浪号。

表情包也是“文字讨好”的“常客”。一旦聊天开始冷场,网友们总会忍不住要发一个表情包来收尾。表示赞美,竖起“大拇指”;学习工作加油,发“奋斗”;庆祝节日,回“烟花”……一图胜千言,避免了冷场的尴尬。

有意思的是,职场人之间更加偏爱使用“讨好性”文字。他们经常把昵称、语气词、叠音词、波浪号、emoji表情包等叠加使用,借此表达尊重,试图消解严肃、传递友善,营造出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氛围。

比如对接甲方时,每句话加语气助词是工作惯例。“收到啦,我们再对齐下颗粒度哈”“没问题哦,马上就去办~”,透露出乙方的热情洋溢;又比如“好的好的”或者“没事没事”,就比单音词听起来更加亲切。

总体来说,“文字讨好”主打亲和至上。一些网友认为,在适宜的场合,恰当使用一些“讨好”的助词和表情,既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又能拉近双方心理距离。

每种网络现象的兴起,都离不开当下社会环境的渲染,一定程度也折射出社会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和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在笔者看来,“文字讨好”得以流行起来,背后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方面,在线上交流过程中,“文字讨好”最大程度消解语言理解偏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线上聊天成为人际交流的常态形式。不同于线下交谈,单凭线上文字沟通,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姿势,从而有可能产生理解的不对称。一句话,语气或者理解不同,互动效果就会有所区别。通过语气助词和表情包等“文字讨好”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避免误解产生。

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原子化,人们渴望获得融洽与温暖的人际关系。万物互联虽然让人际关系无缝连接,但也带来了一种看不见的疏离。人类是群居动物,当我们的交流大部分都在“云端”上,孤独感随之而生。为了走出人际孤岛,就会希望通过“讨好”得到别人接纳,获取归属感。

比如群组聊天时,有的网友会采用讨好式的语言或符号来迎合他人,从而呈现自己友好和受人喜欢的“人设”。通过这种行为吸引相似群体的关注,更好扩大“朋友圈”,达到交际的目的。

此外,重塑网络话语体系的年轻群体,成为推动“讨好体”流行的主力军之一。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主战场,他们活跃参与网络狂欢,创新推动语言的“新陈代谢”,为社交互动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像“好哒”“yyds”“遥遥领先”等词汇,身边使用的人一多,个体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这种“约定俗成”也渐渐转变为日常表达习惯。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偏好于此类表达方式,对于“文字讨好”的看法,也存在AB面。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在很多时候,那些附加的语气助词其实没有特殊意义,加与不加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累赘的语气词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也为交流主体带来形象管理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等困扰;更有人抱怨:“这样说话真的好累啊。”

比如,有的“文字讨好”并不是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而是碍于面子“表演”出来的。如果处处需讨好,字里行间就会如履薄冰,真实情感的确有可能会被掩盖。慢慢地,还会抵触与人交流这件事。

“文字讨好”长期过度使用,还可能造成语言的“通胀”。当一个词语被使用多了,表达的“面值”越大,实际价值就越低。以前形容一件事好笑,只要回复“哈哈”就已经到位。而如今为了配合对方,需要回复8个“哈”才能以量取胜,表示真的有在笑。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到位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图源:“广州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

在笔者看来,“文字讨好”并不含有褒贬成分,它只是用来概括一种网络社交行为,让冰冷的文字带上了一丝丝温度。我们对其也不必过度解读。一分为二地看,“好哒”“对哈”确实显得生动活泼,网友想要表达友好和善的行为也应得到理解,虽然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了解”“知道”看上去严肃生硬,但也不影响正常对话,没必要“标签化”语言习惯。

该明确的是,交流的本质是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意图。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选择哪种表达方式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纠结自己是否会用词不当让对方感到不舒服,使用“文字讨好”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如果认为“文字讨好”让人感到疲惫,那大可删繁就简,从纠结归于自在。

多元的网络世界,文字交流习惯不必强求统一。倘若把看问题的时间线拉得更长,网络社交礼仪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绎。但无论它怎么变换,第一法则仍是真诚和善意。怀有真心,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才是网络社交该有的模样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