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手枪的创新升级之路
解放军报2024-02-23 09:33:34

在一些科幻电影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指纹识别枪”,这种枪能够根据指纹识别持枪人身份。现实中,国外一家枪械制造商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生物识别手枪。该手枪集成了电容式指纹识别和3D红外面部识别技术,能够从安全用枪的角度实现智能化人物识别,确定持枪人能否被批准开火。

手枪是一种小型火药武器,短小轻便、易于隐藏,可提供个人防御和近距离作战能力。手枪虽然不是战争的“主角”,但它是军队不可或缺的装备。对于指挥官和后勤人员来说,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卫,手枪是必不可少的“掌中瑰宝”。

自手枪诞生以来,各国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发改进。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手枪走过漫长的进阶之路。本文将带您穿越历史,了解手枪发展的前世今生。

  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手枪在兵器界经久不衰,杀伤力不大又不可替代——

  手枪的创新升级之路

ca4f16de1cf154756fb41b972a2a41db.jpg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部分型号手枪。梁耀曦 摄

  手枪的创新升级,从一次次奇思妙想开始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那些前所未闻的成果,常常从不经意的奇思妙想开始。古代科学家就是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的试验和联想,发现了火药这种具有破坏力的混合物,而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模式和武器。

14世纪,中国曾出现一种铜制手铳。射手单手持铳,另一只手点燃引线,从铳口喷射铁丸杀伤敌人,这可以看作是手枪的起源。同一时期,普鲁士骑兵把点火枪挂在脖子上,一只手胸前握枪,另一只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进行射击,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手枪雏形。15世纪,欧洲的手枪由点火枪改进为火绳枪,克服了点火枪射击时需一手持枪一手点火的不便,实现了真正的单手射击。

人类首款转轮打火枪的发明,源于一道明亮的燧石火花。16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约翰·吉夫斯想从根本上改变火绳枪的点火方式。有一次,在客人用燧石点烟时,闪出的火花瞬间激发了约翰·吉夫斯的灵感。“如果把钢轮和燧石结合在一起,让它们产生火花,不就可以替代火绳了吗?”不久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火绳枪也正式被转轮打火枪所取代。

黑火药对火枪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先进的火药。一次试验意外,让瑞士化学家舍恩拜发明了无烟火药。试验中,舍恩拜碰倒了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瓶,他用棉布围裙擦拭溅到桌子上的溶液,随即又用火将围裙烤干。没想到,当围裙靠近火炉时竟随着一声爆炸瞬间消失,连一点烟都没有产生。惊讶过后,他回想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成功发现了用于制造无烟火药的新化合物“硝化纤维”。

随着无烟火药的发明,弹药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弹匣手枪应运而生。过去手枪使用的是黑火药,其燃烧速度较慢,射击速度和射程受到很大限制。无烟火药燃烧速度快、产生烟雾少,可大幅提高射击速度和射程。弹匣手枪依托这一技术优势,迅速崭露头角。

弹匣手枪使用弹匣装填子弹。射手在射击时,只需将预先装满子弹的弹匣插入手枪,便可快速连续射击。当弹匣中的子弹用尽时,射手只需将空弹匣替换为新弹匣,便可继续射击。这种装填方式大大减少了装弹所需时间,极大提高了射击效率。

此外,弹匣手枪采用了更先进的击针击发方式。火绳、火镰等传统手枪击发方式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击发不稳定。而采用击针击发方式可靠性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射击更加快速精准。

可以说,人类科技创新,常常是一次次思维革新的过程。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奇思妙想,往往能够突破现有知识壁垒,在创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手枪应用方式的形成和完善首先促使了作战方式改变,继而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变革,这种变革逐步扩大到社会多个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波兰造VIS-Wz35式手枪。梁耀曦 摄

  先进设计和可靠品质,奠定了现代手枪的地位

火枪的技术性能决定了战场上的射击目标不是个体,而是对敌方进行群射,并且是距离越近效果越好。17世纪,欧洲军队创新出线式战术,士兵们排成横队轮流齐射,这种集群轮流射击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火枪的威力。但他们所使用的前装式滑膛手枪,暴露出装弹和射击速度慢的弊端,难以满足作战需要。

左轮手枪的发明是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陆军列装了后装式左轮手枪。左轮手枪的特点是其枪管后部设有一个可旋转的弹匣,装有多发子弹。这种设计使得左轮手枪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射击速度较快。

随着半自动手枪的普及,左轮手枪的地位逐渐被取代。与左轮手枪相比,半自动手枪在射击速度、装弹容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半自动手枪的冲击下,左轮手枪已不再列装军队,但仍有许多国家的警务人员喜欢这种简单设计。

半自动手枪的后续发展,离不开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的贡献。他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支采用伸缩式枪机的勃朗宁M1900手枪,该手枪将枪机和枪管护罩整合到手枪滑套中。当时,这种自由枪机原理一度成为手枪设计主流。之后,勃朗宁倾注心血研制的勃朗宁M1911手枪,同他的名字一样享誉世界。勃朗宁一生研发了很多种类手枪,其中柯尔特M1911手枪、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等,都成为半自动手枪的经典之作,为后来的手枪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列装的大多是本国研发制造的武器装备,由于研发理念不同,制造工艺参差不齐,手枪质量也存在高低之分。彼时,苏军官兵使用的是沙皇时期M1895手枪,该枪有一个缺点——装填子弹耗时费力,无法满足战场需要。为此,苏军迫切需要一款新式手枪取代老旧的M1895手枪。

苏联枪械设计师费奥多尔·托卡列夫在勃朗宁M1911手枪的设计上找到灵感,研发出TT-33手枪,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和枪管倾斜闭锁,能够保证手枪连续射击时的稳定性;使用大威力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与苏联波波沙冲锋枪通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弹匣口部改为高强度钢板材料,枪械稳定性显著增加;弱化扳机簧和击发阻铁簧的簧力,手枪射击精度有效提升;将保险杆与击锤传动杆用销钉连接成一个整体,零件故障明显减少。

这款性能可靠、易于生产、方便操作的手枪一经问世,便成为苏联军官、坦克兵和飞行员的主要武器。后来,根据使用中暴露的问题,费奥多尔·托卡列夫又推出TT-33手枪的改进型。因性能出色,TT-33手枪被多国仿制。

先进设计和可靠品质,赋予手枪长寿基因,也奠定了手枪的地位。纵使时代在变,战争在变,武器在变,但手枪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始终没变。一代代设计师秉承先进设计和可靠品质的造枪理念,不断造就着手枪在世界枪械界新的传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美国造柯尔特M1903式手枪。梁耀曦 摄

  科技赋能,未来手枪发展呈现新趋势

在枪械世界里,手枪凭借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易用等特点,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无法被替代。在特殊场合,手枪的作用是其他冲锋枪、自动步枪所不具备的,它能更好地执行渗透、偷袭、暗杀等特种作战任务。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手枪与普通长枪的界限逐渐模糊,其战斗力也不亚于传统长枪。在一系列高新技术助攻下,未来手枪发展呈现新趋势:

轻量化。传统金属材料虽然具有较高强度和稳定性,但枪械重量较大,使用者携带和操作不便。而聚合物材料具有轻质、强度高、抗腐蚀、抗冲击等优点。它的出现,为手枪制造带来重大变革。

以奥地利格洛克手枪为例,枪托和部分内部构件使用了聚合物材料,具有出色的抗冲击性和耐磨性,有效降低了整个枪械重量,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保持良好性能。此外,该款聚合物手枪在设计上也进行了很多创新,使用较少零件,降低复杂程度,提高手枪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个性化。个性化定制手枪的理念,源于用户对性能、外观和配件等方面的更换和升级需求。为实现个性化定制,枪械制造商对手枪进行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枪管、瞄准器、握把材料和颜色等,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定制手枪还可以针对特定用途进行优化,满足用户的多重需求。例如,射击运动员可以定制具有更高精度和稳定性的手枪。而需要便携防身的用户,可选择轻巧便捷的小型手枪。

智能化。智能手枪的设计理念是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枪械领域,以提高枪械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智能手枪通过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手枪,基于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可以确保只有合法持枪人才能使用手枪,防止手枪被盗或误用。

安装电子射击辅助系统的智能手枪,可以通过传感器、微处理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枪械的运动和目标位置,为使用者提供射击建议。此外,智能手枪还可以与智能手机等设备连接,实现远程控制、数据记录和分析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持枪人更好地了解手枪的使用状况,为射击训练和战术应用提供支持。

当前,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不断演进,手枪的设计以及运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完成快速出枪、精准射击,正成为世界风行的手枪竞技项目。在很多国家军队,接受此种训练的,不仅是军官群体,还有普通士兵,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精准射击,成为军人必须掌握的战斗技能。(石峰 谢润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