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2月19日报道;今天是上海中小学春季新学期开学日。2024年,上海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将有更多新期待。全市将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统筹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行动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双新”课程教学实施和中小学数字化转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同时,全市今年将新开办约40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含新建分校和扩增学段),特别是“五个新城”等人口导入地区,将通过新建、迁建、改扩建等方式进一步扩优提质。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再提速
2023年,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黄浦、长宁、普陀、杨浦、嘉定、奉贤等6个区接受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地验收。近年来依托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各区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强基础、抬底部、创特色、扬优势,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持续加大财政保障水平,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者今天获悉,今年其他10个区将全力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家门口的好学校将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全市将新增一年级学位约7000个、六年级学位约10000个,届时市民将能够享有更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
项目化学习将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
2023年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等为载体,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024年,推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并基本建成覆盖各年级和各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典型案例库。各区已结合区域特点,形成了区域项目化学习实施方案。比如,徐汇区西位实验小学将项目化学习作为推动学校“高起点办学、高品位育人”的抓手,围绕国家课程实施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如何跨”的现实问题,形成了“顶层设计”孕育“跨”、“学科融合”形成“跨”、“重构时空”促成“跨”、“培育种子”保障“跨”四位一体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路径。

徐汇区西位实验小学《萌虫旅社》

浦东新区唐镇中学学生在《桥梁设计师》项目实践中搭建模型
第三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将聚焦重点区域
为持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2021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覆盖郊区66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精准托管38所、互助成长项目28所,经专家评估,优秀率超过70%。比如,闵行区浦汇小学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深度合作,围绕静教院附校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后‘茶馆式’教学”的辐射推广,双方每月进行3—4次的高频率线上线下城乡互动、数字化资源平台创生互动,聚焦课堂教学,共享最新研究成果、放大劳动教育特色等方式,助力浦汇小学打造“灵动课堂教学”。2023年两校双双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重点课题立项。

浦汇小学学生探究古法造纸的奥秘
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阔步前进
2023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聚焦家门口普通公办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回归教育本原,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发挥明显价值引领作用和办学示范效应的新优质项目校,树立新时代家门口好学校的价值标杆。上海新优质学校市级项目校将在以往基础上扩大到150所左右,力争到2026年扩大到200所。
如今,越来越多新优质项目校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成就每一位师生。崇明区裕安小学坐落于陈家镇,以“让学校成为师生诗意生长的地方”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喜爱、教师热爱、家长关爱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诗意、美好的田园。学校优化实施阅读、体育、劳动、艺术等课程,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非遗项目(崇明山歌)传承基地。

崇明区裕安小学学生山歌表演
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扬帆起航
2018年以来,着眼于抬升底部,上海大力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遴选128所实验校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今年,上海市教委将着力实施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在总结第一轮强校工程经验基础上,聚焦新一批79所实验校质量提升,加强专业支持服务,打造优质师资团队,改革学校育人方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除了要配备1名市级名校长(含特级校长、“双名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名师培养对象)、3位指导专家外,突出强调激发学校办学内在活力,加强“实验校”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优先将“实验校”纳入教学数字化转型试点校,创新备课、教学、作业等教育场景,促使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更加常态化、教学方式更加智能化;实施“绿色指标”助力“强校工程”计划,发挥评价的分析、改进和促进提升功能,推动“实验校”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各区已完成79所实验校强校三年发展规划。

青浦区凤溪中学开展学生武术操评比活动
特色多样,持续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以推动全市高中高质量发展为动力,以持续推进本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为抓手,持续推进上海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截至目前,本市共命名了19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培育了90所市区两级项目学校,带动了全市1/3的高中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各美其美、多样化发展的地区生态开始显现。

曹杨中学同学在校内人工湿地进行科学研究
2024年,本市将继续深入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以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本市普通高中进一步扩优提质提供助力。
项目引领,深化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自2020年起,以教育部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为引领,上海同步启动了本市“双新”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遴选8个项目区和120所项目校,采用项目化方式推进重难点问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推进“双新”实施工作的实践路径。2023年,市教委组织8场深度研修活动、9次全学科入校调研指导、33次市区协同教研,梳理与提炼高中“双新”实施阶段性实践成果。黄浦、杨浦等区以及曹杨二中、位育中学、松江二中、上外附中等学校相继组织成果展示,相关经验得到辐射推广。例如,位育中学开展“‘芯片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聚焦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梳理芯片科技教育与本校科技特长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深挖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优势,广泛合作校外芯片科技教育基地,组建学科教师和校外科学家构成的导师团队,持续推进芯片科技教育实验室的创建,以及“芯片科技教育”通识、选修、专项、线上慕课等四类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位育中学开展“芯片教育”课程
记者了解到,2024年,市教委将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基础上,结合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的建设要求,重点在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赋能、新旧教材教学衔接、教研专业支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启动义务教育“双新”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质量推进“双新”实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作者:刘轶琳
选稿: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