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记者调查:上海有36家智慧养老院,AI能让老人更幸福吗
上观新闻2024-02-19 07:48:00

“小城,小城,给伯伯跳支舞。”话音刚落,小城便扭动起腰肢,跳起舞来。张伯伯边欣赏边录视频。几步远的小怡,正在充电“休息”,它能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自己上楼打扫卫生。张伯伯散步时遇到过勤劳的小怡,还和小怡一起乘过电梯。

小城和小怡是城怡养护院的两个机器人,一个负责娱乐,一个负责消毒保洁。这家位于普陀区的养老院去年5月正式运营,为民政部门力推的智慧养老院,通过打造“从入院到离院”的全周期智慧服务体系,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养老“新能级”。

这两年,类似这样主打“智能化”的养老院在上海越来越多。2022年12月,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了本市智慧养老院建设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建设内容。2023年1月,智慧养老院建设列入2023年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6家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智慧养老院到底有多“智慧”?机器人是否是其标配?入院老人的多样化需求能否满足?记者实地探院。

城怡养护院的跳舞机器人小城

隐秘的角落少了

智慧养老院与传统养老院的差异,从进门那一刻起,就能体验到。

在市第四社会福利院门口,来给记者“开门”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一台仪器。在网上预约的访客,只需对着仪器扫一下脸即可。

“有点像是到了银行大厅,第一步‘取号’”。市民刘先生准备探望80多岁的母亲,扫脸取号后,便直接前往母亲所住的楼层。另一位家属来拿医保卡,原来要跑到后排院楼,现在只需等在门口,不一会儿,就有人送来医保卡。


第四社会福利院的线上预约系统

位于长宁区的万宏悦馨养老院也装有智慧门禁。工作人员上下班考勤、家属探望、入院老人请假外出,只要刷一下脸,或扫一下码就能出入。如果有认知症老人“出走”,智慧门禁就会发出警报。

如果说,门禁是智慧养老院的“门户”,那么,中控中心则是智慧养老院的“中枢”,相当于“大脑”。院内所有公共部位的实时场景,在中控中心的屏幕上都一览无余。记者探访发现,这几乎是所有智慧养老院的标配,有的直接设在门卫间,有的则专门辟出一个房间,一般都有专人值守。

“传统养老院也有监控,但没有装那么多摄像头,留下不少死角。智慧养老院公共区域所有楼层24小时都有监控。”万宏悦馨养老院相关负责人李栋云说。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摄像资料保存30天,有的45天,最长可以保留3个月。一位家属对此颇有感触:“了解到所有公共部位都不留死角,没有‘隐秘的角落’,我才放心让80岁的老母亲住进来。”

万宏悦馨养老院与居民区毗邻。 王海燕摄

养老院里通常都有一块公共广场或绿地。这是老人们最爱的晒太阳、户外活动的地方,但也是最令人担心的区域。养老院入住的不少是失智失能老人,护理员人数又相对有限,不可能随时随地都陪护在老人身边,特别是认知障碍老人更容易“乱走”。

这时,智慧养老院里的定位追踪系统就派上用场了。在市第四社会福利院,认知障碍老人的胸前佩戴着一个布艺香囊,这其实是一套蓝牙定位系统,胸牌正面记录了老人姓名等信息,背面嵌入定位系统,实现自动定位及报警。为确保老人安全,室外广场还圈出一片安全区域,一旦老人越界,离开这个区域,后台工作人员就会从平台上看到走失预警信号。

万宏悦馨养老院也划定了类似的电子围栏,通过自动定位,来辨别老人的行动范围,一旦他们离开安全区域,平台就会发出警示,以实施特别保护。

对高龄老人来说,摔跤更是"不可承受之痛",几乎每个智慧养老院的电子设备对此都下足功夫。第四福利院有一个巡逻机器人,一旦探测到老人跌倒,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浴室是老人容易摔倒的重点区域,城怡养护院将电子雷达装在浴室里,老人洗澡时如发生意外,系统就会发出警报。

第四福利院的巡逻机器人

“以前老人防摔倒,一般会带着智能手环,但感应性不是很好,护理员搀扶老人时也容易发生误报,有的老人还不愿意带手环,觉得自己像带着‘电子手铐’。”李栋云说,现在的AI设备优化升级了,实施24小时无时不在的监护,能够辅助捕捉到老人跌倒意外的发生,而在AI护佑下的老人是“无感”的。

护理员“减负”

“以前交接班时,都是口头大致性的描述,现在所有的照护行为都有数据留存。”此前在医院工作的95后王敏萱,如今是城怡养护院的楼组长,老人们亲切叫她“萱萱”。

王敏萱值班的一个夜晚,16楼有位老人头晕,叫了响铃。“老人患有高血压,我立刻给医生打电话,询问是否要加药。”这天晚上,每过两小时王敏萱就给老人检测一次身体,整个过程的数据、动态监测都记录在电脑上,“下一班护士长从电子档案里就可以读取她的动态数据,以作出更细致周全的护理判断。”

智能化管理之后,工作台上堆积如山的文件不见了,护理员普遍感到“减负”,“当然减的不是工作量,减的是工作交接和任务配单的沟通成本,这样护理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老人的照护上。”王敏萱说。

这一点,80后护理员周梁燕深有感触:此前她在第四福利院的老院工作,“以前都是手工记录,每天在这方面要花不少时间精力,有时候忙于照护老人,可能就忘了记录,交接者未必能够了解之前的情况”。2021年随着新院落成,周梁燕经过培训完成了技能的迭代。“现在,如果我忘了电子记录,后台就会自动提醒。”周梁燕说,管理系统智能升级之后,她陪老人散步和聊天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在市第四社会福利院,30多位重度失能老人拥有专属的“翻身卡”。每隔多少小时翻了一次身、往左还是往右翻,此类细节统统记录在“数据大脑”,护理员不必重复询问老人或前一班护理员。“如果要为老人翻四次身,而护理员只翻了两次,智能设备就会发出提醒,以防止有人遗忘、偷懒或是应付了事。”

护理员进行电子记录。  王海燕摄

智慧养老院基本上都配备了智能床垫,可以实时采集老人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等数据,并对异常状况实时预警,比如老人上厕所如果20分钟没有回到床位,就会发出警报。如果这位老人的报警次数高于平均数,说明这位老人要加大护理等级。

在养老机构看来,智慧养老院的底层逻辑,即用数据驱动管理——利用智能交互设备、物联感知设备等感知终端,结合GP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智能感知和数据融合,同时采集获取院内老人的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数据,通过数据积累对院内老人的生活需求、表现特征等变化趋势进行AI分析,形成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一人一案”精准服务方案。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 王海燕摄

随着“一人一案”方案的出台,老人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得到更具量化的满足。比如老人需要低嘌呤饮食,护理员就要格外注意,如果老人属于重度护理,那么巡查频次就要排密一点。医生护士查房也随身带着PAD,老人如有压疮等症状,就直接拍照上传,根据查房信息,建立好一人一档的健康档案,该开医嘱的开医嘱,该加大护理力度的就增加频次。

“传统护理主要靠手工、靠感觉。现在我们会跟踪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每一项记录都会在中枢留存,比如老人的心血糖控制得不好的话,就调整一下用药和护理方式,这样,相对于原来的手工方式会更科学,也避免减少人为差错。”城怡养护院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也注意到,沪上这些智慧养老院的运营时间尚不长,目前处于数据积累的阶段,要让数据发挥出更大效能,需要把老人的其他基础数据都打通。比如,通过与餐饮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帮助为老人制定个性护理方案,自动计算老人每日营养摄入、关联忌口、特殊餐食等。老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摄入的营养参数,营养师也根据“大数据”调整老年人食谱,做到均衡膳食与健康膳食。

数据的打通还包括与外部资源的对接,几乎每家智慧养老院都有互联网就医服务项目。比如城怡养护院与仁济医院合作打造“云诊室”,在养老院里配备便携式一体机检测设备,可对老年人体温、血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一键监测,并将自动记录、上传相关数据。云诊室还配有健康云问诊设备,老人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远程挂号、线上复诊、线上配药、云问诊等,有效减轻家属的就医负担,也让老人不出院门就能与专家会诊。

关键是用户需求

城怡养护院有跳舞机器人、保洁机器人,第四社会福利院则有下棋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这些酷炫的AI机器人,为院里老人增添了沉浸式的科技感。不过在实地探访中,引起记者兴趣的倒是几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智能设备。

一个是智能呼叫器。护理员周梁燕给记者出示戴在手腕上的一块“手表”,“老人一按铃,我的手表就会响,显示哪一床的老人在呼叫,我会赶过去查看。”

在传统养老院,老人如果感到不适,会起身按铃呼叫。铃声响起后,几乎整条走廊里都听得见,夜晚会吵醒其他老人。周梁燕戴的“手表”就解决了这个困扰,老人打铃之后,只有值班护理员听得见声音,整个走廊里都很安静,其他老人不再被打扰。

这是第四社会福利院开发的“5G呼叫”系统,技术难度系数并不是很高,但是对养老院的老人来说,温馨又实用。“这是我们养老院提出个性化需求后,和科技公司一起设计的,这个发明我们还申请了专利。现在一人打铃、众人叫醒的状况不再有了。”第四社会福利院院长姜学勤说。

在万宏悦馨养老院,也有一个类似的呼叫铃,但和第四福利院的设计稍有不同。“我们用物联网技术,直接呼叫到护理员手机上,避免影响其他老人的休息。”

比起“呼叫铃”,“安舒板”的科技含量更低,但很好地解决了老人上厕难的问题。

养老院里,一位护理人员通常要照护4-8位老人。老人上厕所时,护理员一般要在一旁陪着,如果其他老人有急事,护理员就要抽身离开一会。这时,上厕所的老人如果出现站不起身、跌倒等突发情况,护理员就会顾此失彼。

第四福利院的“安舒板”。    王海燕摄

针对老人如厕这个痛点,第四福利院研发了“安舒板”装置。这是一个外观形似桌子的设备,老人两只脚踏在上面,桌子可以根据老人坐高、身高调节,如果老人上好厕所、或者发生什么突发情况,他可以按动“安舒板”的响铃,让护理员立即回到他身边。为了让“安舒板”好用、管用,设计迭代了好几个版本,老人们体验后纷纷说好,如今已成为这家养老院里每间房的标配。78岁的刘伯伯夸赞说,“上厕所时护理员陪在一边,我需要他们,但也挺难为情的,现在不仅顾及了我的隐私,又保障了安全。”

记者也注意到,有的养老院引进了非常高精尖的智能助浴设备,但是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半年多的时间里只用过两回。“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智能设备就一定管用,好用的一般都经过了二次开发。”姜学勤道出个中规律。

养老院里类似的二次改造无处不在,很多设备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和数据反馈,迭代而成。比如因为受压不同,智能床垫放在床板上容易变形,养老院就在床上添加了一块板以防止变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般都会用保护带绑着,以防止老人滑出轮椅。但是老人不经意间会挣脱带子,或者带子松了也没察觉,设计者在保护带上植入几个传感器,一有意外情况就会发出警报。

“不是为了智而智,关键还是要抓住用户需求。”姜学勤说。

会跳舞的机器人。 王海燕摄

记者手记

不为“智”而“智”

文/王海燕

在智慧养老院走了一圈,印象最深的不是酷炫的机器人,也不是那些数据“大脑”,而是104岁的老人王永珏。

照护王永珏的护理员说,老人每天起床都会梳妆打扮,穿得漂漂亮亮,一直保持着画画等爱好,喜欢和人唠嗑。记者见到这位百岁老人时,她正准备去打太极拳,她衣着得体,戴珍珠耳环,穿橘色布鞋,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这种美丽到老、乐观对待每一天的生命力让人感动,也让人好奇她身后的这家智慧养老院。

智慧养老院,一定是追求科技感吗?智慧养老设备一定要最先进、最智能吗?其实不然。这位104岁老人身上透着的那股生命力,恰恰说明,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老人们怕摔跤,怕发生意外,他们在意的是,如果发生摔倒,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得到最及时的救治和照护;家属们担心护理员疏忽大意,更怕老人受到虐待,他们希望能够消除那些“隐秘的角落”,让老人的照护环节都有迹可循。

这些都是老人的基本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智慧养老院是否智慧,关键就在于是否关照到了老人的需求。比如第四福利养老院里开发的安舒板和呼叫铃,尽管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因为契合老人的实际需求而最受欢迎,利用率也最高,也就是院长说的“关照到了用户需求”,不为“智”而“智”。

智慧养老院,也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养老院进行技术升级。记者所探访的几个智慧养老院都是另起炉灶,从底层搭建。通过数据驱动管理,并将数字赋能尽量覆盖到每一个环节,将数据融合打通后,进而能对老人进行“用户画像”,从而可以为老人度身定做精细化的“一人一案”。

数字赋能,也给未来养老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力。智慧养老院在智能运用的最新探索是引领性的,业界也在期待,首批试点机构的有益经验,能转化成智慧设备应用“白名单”,驱动更多养老院迈入智慧行列。

而随着数据的打通和积累,智慧养老院将会涌现更多基于老人需求的高科技应用,也将带动更多适合老人的智能产品走进社区、走进千千万万的老人家庭,让AI真正赋能老年生活。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