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有一种传统,叫“八宝饭”丨爱申活 暖心春
上海杨浦2024-02-16 10:22:17

上海人的春节家宴上

甜点是必备

饭后一份沁人心脾的香甜

才能达到众人期待的高潮

此时,八宝饭的登场

就再合适不过了!

你知道八宝饭的渊源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全国性的民俗食品,八宝饭在各地配料不尽相同。“八宝”一般有糯米、红豆沙、红枣、莲子、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和枸杞等。糯米和豆沙几乎是必选。八宝饭的起源,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但论原料,糯米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糯稻,从何而来?

图片

图片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先民不仅参与了这一农作物的驯化过程,还使之成为建构其社会文化的要素,并表现于物质、制度与精神多个层面,形成独特的“糯稻文化”。糯稻可能是最早出现的栽培稻。太湖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道纵横,便于施灌,故农产品种类甚多,糯稻品种类型亦是丰富,且种植历史悠久。上海的马桥、青浦崧泽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相关的遗存发现。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上海的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为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乡民们想方设法探索水稻多熟制。水田耕作中深耕得到提倡。明中叶起,上海地区的棉花种植从乌泥泾一带向东、东北及东南地带发展。明后期,农业生产形成“东棉西稻”的态势,现今上海市域西部地区形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局面,品种主要有籼、粳、糯稻三大类。

据各类史料记载,上海历史上的糯稻品种多达数十种,较早见于正德《松江府志》、康熙《松江府志》、康熙《上海县志》等旧志。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的志书中也多有归纳总结。

图片

所列的水稻品种:粳稻有晚白稻、箭子稻等11个,籼稻有六十日稻、百日赤等6个,糯稻有金钗糯、羊脂糯等10个。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上海部分郊县还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培育出不少优良的糯稻品种。20世纪90年代又培育出香血糯等品种,虽产量不高,但米质优、营养价值高。崇明现今也是上海地区主要的糯稻产区,且不断有新品问世,如2020年开展比较试验的“镇糯19”“镇糯20”等。

糯稻具有适应强、抗病虫、耐贫瘠、品质优、黏性强等特点,比较适合稻鱼鸭或稻鱼连作等生产方式,不仅保证种植者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现今种植的糯稻,从何而来?先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和祖先世世代代的种植。因此每逢收获季节,人们一定要把丰收的糯米酿成酒煮成饭,做成点心,祭祀天地和祖宗,然后才开怀畅饮并进食糯米制成点心。因此,我们热衷于制作和享用八宝饭等糯米制品,确实是一种传统的延续。

图片

图片

八宝饭的饮食文化

图片

图片

百姓们精耕细作,创造了丰富的“糯米文化”。在不同岁时节气也有不同的呈现,正月十五的汤团,四月初八的乌米饭,四月十八的芝麻糯米团,端午的粽子、重阳节的糯米印花糕、菊花糯米酒,腊月正月的八宝饭......

八宝饭由于其被接受的广泛程度,从岁时食物向大众点心转变。在19世纪末之后的沪上各大报刊广告中找到八宝饭的身影,当时已是许多茶楼、食肆日常供应的品种。

图片

八宝饭是糯米在形态上的升华,制作工艺比较繁琐,要蒸糯米饭,糯米要预先浸泡煮烂,再隔水蒸出来。老做法还要再加些猪油搅拌而成,雪白油亮,让人看后垂涎三尺。但是,现在商家和家庭自制都已较少再拌猪油。

豆沙自制是首选,选薄壳的当年豆,先放到高压锅里压熟,再碾成豆沙过滤,放入锅内熬煮。熬时要加白糖,并持续搅拌,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再准备其它“六宝”,如蜜饯,紫金枣、桂圆肉、金橘干、糖莲子、大红豆、青木瓜丝、红木瓜丝、冬瓜糖等。

图片

如果不想在店堂中吃,可以买了半成品的回家适时蒸煮而食。如今,各路商家为吸引更多求新求特的客户,在八宝饭上做足了文章,如水果八宝饭、椰汁八宝饭等。

图片

2018年2月,上海老字号杏花楼在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拿到了首张出口食品备案证书,正式进军海外市场,随后他们生产的10吨八宝饭和松糕,赶在正月十五前就发往美国和澳洲等地。这些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糯米制品,其意义已经远超普通食品,那份香甜是真正属于家的味道,也是旅居海外华人的乡愁寄托。

图片

八宝饭始终占据着它应有的地位,因为它经过岁月的积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饭虽小,情却深,那份香甜过后,这个新年才算过得圆满。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