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春节为什么要吃年酒,江南地区又为何喜饮元宝茶? | ​过年那点事③
上观新闻2024-02-11 06:30:00

【编者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近日,“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思想汇”栏目邀请策展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围绕春节民俗展开漫谈,从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七,每天跟大家聊聊“过年那点事”。今天推出第三篇,谈谈春节为何要吃年酒、饮元宝茶。


出于斋戒祭祖古老仪式的要求,正月初一有禁荤食素的传统。到了正月初二,肉食禁忌消失,吃年酒开始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主题。

吃年酒,也称“请年酒”,其习俗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乡饮酒礼。“乡”指古代一种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简单来说,乡饮酒礼是在乡学中举行的由献、酢、酬等仪式环节构成的地方民众宴饮礼仪。周人的乡饮酒礼提倡“尚齿”,“齿”指年龄,“尚齿”就是崇敬长者,对于维护、调和人伦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到了唐宋时期,乡饮酒礼被列入官方礼典,朝廷屡次诏敕敦促州县推行。

吃年酒的习俗,也受到了汉代晚辈向长辈进奉椒酒礼仪的影响。椒,即花椒,椒酒是用椒实浸制的酒,相传能令人“轻身耐老”。汉人习惯在腊日或正旦(大年初一的古称)由晚辈向长辈献上椒酒,祝其长寿。无论是乡饮酒礼还是敬奉椒酒的礼仪,都体现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文化传统,而以此为基础的吃年酒活动,其传统方式是由晚辈奉觞置酒宴请长辈,后来才逐渐扩展到亲朋之间互相宴请。

岁朝村庆图(明,李士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吃酒与饮茶,都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社交活动。在江南地区,人们尤其喜饮元宝茶。元宝茶就是用两枚青橄榄泡的茶。青橄榄又称大福果,因其形似元宝而使橄榄茶得名“元宝茶”。两枚为一“对”,沪语的“对”与“堆”谐音,因此以元宝茶待客或自饮,都有祝愿新年“元宝成堆”的吉祥寓意。有竹枝词这样描述清末上海人饮元宝茶的习俗:“放炮开门烛未残,茶名元宝合家欢。连称茶喜多如意,果品还装金漆盘。”(海上钓侣《过年竹枝词·吃元宝茶》)

在橄榄茶被命名为元宝茶之后,出于讨口彩的目的,饮元宝茶习俗发生过一些变化:橄榄被置于茶碗盖之上或小碟中,而非泡于水中,因为有人认为橄榄泡水意味着元宝“泡汤”(消失)。其实,饮橄榄茶是一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古老茶俗,陆游有诗曰:“寒泉自换菖蒲水,活水闲煎橄榄茶”(《夏初湖村杂题》)。以沸水冲泡的橄榄茶能滋润咽喉、清热解毒,《本草纲目》说它还可以“消酒毒”,特别适合宴饮应酬较多的春节期间饮用。

吃年酒年年长久,饮元宝茶元宝成堆,祝愿大家新岁康泰、福禄双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