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爱申活暖心春|八宝饭、各色糕点、塌饼……这个新春,在上海开启一场“寻味”之旅
东方网2024-02-11 10:05:43

春节假期,上海街头巷尾洋溢着浓浓年味。在这个阖家团圆、共享美食的传统节日里,上海以其独特的地方美食,为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带来了一场味蕾的盛宴。

在黄浦区的豫园,宁波汤团店成为了市民购买年货的热门选择。除了传统的白色糯米八宝饭和红色血糯米八宝饭,今年还特别推出了咸口的八宝饭,让喜欢咸口的市民也能品尝到心仪的口味。宁波汤团店店长徐正留介绍,这款咸口的八宝饭主要以鸡胸肉、腊肉、青水笋、猪肉丁、香菇、开洋、咸蛋黄、栗子八种食材制成,代表团圆多福,圆润的外观好似一轮圆月,所以起名月圆八珍饭,是在节前特别推出的一款新口味八宝饭。

而在闵行七宝老街,作为中华名小吃成员之一的“七宝老街汤团”店同样生意火爆。店内,各种口味的汤团应有尽有,其中鲜肉汤团和黑芝麻汤团销量最好。据店员介绍,这几天店内的员工全火力全开,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掉几万只汤团。

在金山,奘糕成为了当地人的年味记忆。在金山张堰镇,俞阿姨糕点店制作奘糕已经近15年,纯手工、老味道,香甜软糯的奘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俞阿姨介绍,制作传统焋糕要经过多道工序,淘米、浸泡、沥干、磨粉、筛粉、做馅、制作、蒸煮……配好比例的糯米和大米要浸泡1个小时,捞出放凉1个小时再拿去磨粉,筛粉要细致入微,糕才会更加细腻软糯。要做出口感好的焋糕,应特别注意食材配比,还需根据米的性质和天气气候灵活调整浸泡、放凉等步骤的时间。

与之相类似的焋糕,是青浦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文化。练塘糕团是上海市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焋糕则是练塘糕团的最典型代表。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一般要经过磨粉、溲粉、制馅、装模、焋打、熏蒸等工序。

青浦徐泾人过年,餐桌上除了各种海鲜、鸡鸭鱼肉、荤素搭配之外,就属名声遐迩的“徐泾汤炒”。“徐泾汤炒”起源于徐泾的蟠龙古镇,迄今至少有百余年的历史,2019年,徐泾汤炒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汤炒的食材随着时代变化和创新菜谱,从原来的传统荤素搭配逐渐融入了山珍海味等,并结合百姓的健康饮食不断创新,更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一盆热气直冒的汤炒,有暖胃暖身之效,也成为徐泾当地新春饭桌上招待宾客好友的一道美味。

红烧鮰鱼和四喜风糕作为宝山非遗美食的代表,也成为不少本地居民年夜饭桌上的特色。红烧鮰鱼以其独创的“两笃三焖”的“自来芡烧法”而享誉业内,红烧鮰鱼选用的是长江口生态鮰鱼,烹饪时间为50分钟以上,除却两次用旺火,每次2、3分钟,其他大部分时间是用文火焖,鱼块完整且鱼肉酥绵细糯,鱼肚自然成芡。而四喜风糕则常出现在人们结婚、出生、团聚庆贺等喜庆场合。

在崇明,蒸糕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年俗。历史上,《崇明县志•风俗卷》和《崇明竹枝词》等古籍中都有关于崇明糕的记载。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崇明人用糕招待亲友的场景,也展现了崇明糕作为茶点的悠久历史。在崇明,春节的传统习俗中,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或购买崇明糕、印糕、圆子等特色糕点。崇明堡镇同龄斋店长陈先生介绍道:“制作崇明糕需要耐心和技巧,从备料到切片,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这种对技艺的坚守,让崇明糕保持了其软糯可口的口感,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很多松江人的记忆里,逢年过节,做塌饼、吃塌饼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塌饼是上海松江的特色小吃,用料灵活多变、丰俭由人。传统的塌饼以糯米粉为主料,除了肉馅,也可用草头、豆沙、芝麻等做馅。塌饼与松江话中的“太平”谐音,寓意“太太平平”。

“鸡爪嘛要吃川沙的”。热播剧《繁花》将川沙鸡爪带至全国人民面前。今年春节,来川沙尝尝白煮二黄鸡爪、虎皮鲍汁鸡爪和螺蛳烧鸡爪……总有一款让你忍不住吮指。吃完在老街转转,感受人间烟火气息,是独属于上海的年味。

新春寻味上海,不仅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王佳燕 王洁敏 黄丽春 王泳婷 朱贝尔
选稿:吴梦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