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年话海上|寻亲17年,从洛阳到上海“多了一个家”
澎湃新闻2024-02-10 07:31:03

【编者按】

又逢辞旧迎新时。

过年,过的是团圆、是期盼,也是游荡在时间长河中的一次回眸。

在此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年话海上“专题策划,话年、话人、话悠悠岁月。

大年初一,我们关注一个关于寻亲17年的故事。

姚会芳(右)与家人相认。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家在哪儿?”姚会芳想了几十年,在今年春节前终于有了答案。

2024年1月22日,60岁的姚会芳从河南洛阳赶赴上海宝山,与亲人团聚,17年的寻亲路有了一个圆满答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翁家(姚会芳的亲生父母)生养了八个子女。因家里条件差,1964年,排行老七的姚会芳一出生就被送往福利院,随后又被送到洛阳养父母家中。

一别六十年,尽管亲生父母已经离世,但姐姐们和弟弟都待她很好,短短几天的相聚让她真切感受到“多了一个家”。

过年了,除了张罗着洛阳家里的年饭,她一直在和上海的亲人们发微信、打电话,外甥女还寄来了年货。生活谈不上有什么变化,但心里踏实了。她想着,等有时间,带自己的儿女也去上海见见姨妈和舅舅。

寻亲

姚会芳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别的小朋友都说‘你是上海的’。”

疑惑在心里种下,但她从不敢问养父母,“怕一问他们该伤心了”。姚会芳回忆,6岁前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后来又添了妹妹。养父母待她一直很好,吃穿用度从不偏心。那时要靠挣工分吃饭,养母身体不好,她上到初中便辍学工作、补贴家里。

2007年,她在报纸上看到“洛阳寻亲团”,身世之谜再次浮上心头。她联系到寻亲团负责人,开始了漫长的寻亲路。

姚会芳14岁时的照片。

寻亲要提供小时候的照片,她问养父那些照片放在哪儿,养父立刻警惕起来,“他们对这可敏感,我一问照片,他说‘你要那照片干啥’,我说我想看看,他没吭声。”姚会芳记得曾经见过小时候的照片,但自此以后再没见过,她也不敢多问,后来只找到一张14岁时的照片。

讨论身世是家里的禁忌,她一直在悄悄寻亲,养父母则绝口不提。一二十年间,二老相继离世,姚会芳曾让妹妹、表嫂去问,“谁问都不说,害怕你再走了。”

“上海”是她唯一知道的信息,几乎就是盲目地找。她去过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警方也帮助翻找过档案、去外地调查,始终没有她的出生信息。

彼时她在工厂上班,只要寻亲团有活动就跟着去,一辆大巴车四五十人,都是寻亲的,载着他们去上海、苏州、常熟、杭州等地,到处打听资料、参加寻亲会、在地方电视台报纸上刊登消息。仅上海她就跑了十几趟,每次都是失望而返。

根据《上海通志》记载,1959-1961年,全国经济困难时期,社会弃婴收容量猛增,上海社会福利机构1958年收容1770人,1959年3525人,1960年8796人,最多一天收容109人。1963年后,弃婴逐年减少,年收容量约400人,七八十年代年代减至约200人。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称,1960年前后,受全国性饥荒所困,一大批江苏、浙江孤儿被遗弃于上海,随后又被转送到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凡有火车汽车所到处,孩子们走一路,丢一路。”他们被统称为“上海孤儿”。另据《洛阳晚报》报道,从1958年至1965年,河南洛阳先后接收了2000多名“上海孤儿”。

姚会芳(右二)与其他寻亲人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门口合影,照片拍摄于2008年、2009年左右。

姚会芳大概了解到,自己出生后被送到福利院,后来搭火车到洛阳,养父母家里没有子女,便认养了她。这些朦胧的信息并不能带来有效帮助,寻亲仍是大海捞针。

团圆

“养父母对我很好,但还是想知道自己从哪过来,想找根,最起码得知道自己家是哪儿的。”多年来,寻根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

大概两年前,通过基因检测,姚会芳匹配到一代表亲,定位到上海宝山。随后,上海公安和“宝贝回家”志愿者接连调查走访、沟通协调,找到了住在宝山罗店的翁氏姐妹,警方在获得同意后采集了血样并进行生物特征比对。

今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姚会芳终于等到了电话:DNA比对成功。“我当时,说实在,也不是说可开心,这中间的曲折我知道……”采访电话那头的姚会芳哽咽起来,“他们说,看你啥时候有时间了过来,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可感到欣慰,不管咋的,他们同意见我、认我。”

姚会芳(右一)与家人团聚。

1月22日,姚会芳和翁家姐妹在宝山见面,“我终于回家了”,她和姐姐们紧紧相拥,泪水在寒风中止不住地流。

翁家有八个儿女——7个姐姐和1个弟弟,姚会芳排行老七。父母已经离世,姐弟是最亲的人,“俺姐说,俺跟小弟,跟四姐、跟父亲最像,四姐已经不在了。”

“见着他们肯定亲切,我60年心中的压抑都爆发出来了。”姚会芳事后回忆,姐姐告诉她,父亲以前是当兵的,母亲带着一堆孩子,她出生于1964年,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一出生就被送走了,六姐4岁的时候也被送到位于上海郊区的嘉定,但离得近,和家里一直有联系。

姚会芳在上海宝山和家人团聚。

如今,一大家子住在不同地方。姚会芳在上海的那几天,姐姐、姐夫和弟弟每天都过去陪她,带她去当年在罗店的家(现已是工厂)看看,去饭店吃饭,聊聊一家人的往事和各自家庭情况。久违的亲情与热情让她有点不好意思,甚至主动要求自由活动一天,“姐姐们年龄那么大,大姐都76岁了,跟着我搁这转,我心里过意不去。”

认亲那天,她穿着双面绒的黑大衣,“也没有那么冷”。“俺五姐姑娘给我买围巾,俺五姐第二天早上给我送两兜子衣服。我还有一个同伴,也是俺们这寻亲的,她没找着,她家是崇明的。给两兜子衣服,我真是觉得可感动,还送了些吃的,衣服我没要,俺们都有衣服,围巾、吃的留下。”絮叨起见面那几天,姚会芳觉得这就是家的温暖。

双向奔赴

1月26日,众人在大姐家里吃了顿团圆饭,姚会芳回到洛阳。

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她一直住在洛阳郊区,除了寻亲没怎么离开过家。以前在工厂干活,现在在家休息,有时候腿有点疼,有时也出去锻炼跳跳操。前几年要帮儿子带孙子,现在孩子上学也不用管了。女儿去年刚结婚,住在昆明。

这段时间,除了忙活洛阳家里的年饭,她一直和上海的亲人保持联系,“俺们经常联系,姐们打电话,小弟有微信,俺五姐家的姑娘给我寄了过年的东西。”

离开上海前,姐姐弟弟叮嘱她,有空带着儿子姑娘回来看看。姚会芳也有此打算,等有时间,带儿女也去上海见见姨妈和舅舅。

“我已经很幸运了,那些顾虑和难处只有俺们知道,别人体会不到。”大部分寻亲团的人还没着落。采访结束后,她给记者发来许多来自洛阳的寻亲启事,这些人大多是出生于1963、1964年,从上海被送到洛阳,有人甚至找到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儿童档案、户口迁移介绍信和领养证明,但他们仍在寻亲路上。

寻亲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姚会芳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信息。她说:“俺们寻亲不图啥东西,只想找着家,知道家是哪就行,不存在说去上海跟他们要钱分家产,不存在的,只是找回那份亲情。多报道,希望更多的弃儿早点回家。”

白浪 设计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