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同吃年夜饭,体验民俗文化 沪上高校学子留校过年感受浓浓年味 | 爱申活 暖心春
东方网2024-02-08 16:31:57

东方网记者范易成2月8日报道:瑞雪纷飞兆丰年,龙行龘龘迎新春。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在上海高校,有很多学生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也有不少学生选择留校过年。连日来,沪上各大高校相继举办2024年留校师生迎春年夜饭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热气腾腾的可口佳肴,让学生们度过了一个暖心又特别的中国年,深刻感受到了异乡非异客,在校如在家。

民俗体验、联欢表演精彩纷呈

记者了解到,在迎春年夜饭前,各大高校都不约而同地设置了联欢表演以及可以体验民俗文化的“迎春游园会”等活动。2月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留校学生新春联欢会。各民族同学们表演的开场舞《星火相聚》,外国留学生演唱的《财神到》和《好运来》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在民俗文化体验区的摊位前,学生们挥毫泼墨,写出了对新春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盼;糖葫芦摊位前人头攒动,中外学生们一尝舌尖上的甜蜜“年滋味儿”。此外,还有近景纸牌魔术、传统书扇展示等摊位,让留学师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新春佳节的喜庆热烈。

火红的灯笼、喜庆的窗花、可爱的吉祥物……在小年来临之际,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被装扮得喜气洋洋,年味十足。在新春年俗活动中,师生们体验了剪窗花、做灯笼、制作香囊福袋,大家纷纷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裁剪、搭配、装饰,将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等美好祝愿融入其中。投壶、套圈、掷沙包、猜灯谜、包饺子,每个活动都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华东理工大学的年夜饭开始之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陈加昊同学带队的华东理工大学机甲大师起源战队,用自己研发的“Long”机器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科技感拉满的机器人送“福”表演。只见学生操控着机器人,将一张大红“福”字缓缓展开,寓意“福气到了”。这场将传统文化和高新科技相结合的表演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今年,同济共有400余名学生留校过年。在学校的新年联欢会现场,学生们在民间手艺人的指导下,体验了做宫灯、写花鸟龙凤字、画脸谱等众多传统民俗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舞龙表演,校学生龙狮运动协会的同学们身着同济卫衣,舞动着18米的金龙,九曲十回、脚步欢快,金龙摆尾、龙头昂扬,同学们用精湛的表演舞出了甲辰龙年的精气神,引来现场一片叫好声。

精心筹备只为一口“舌尖上的年味”

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龙腾四海,福满八方”留校师生迎春团圆晚宴。在师生们欣赏舞台前精彩的文艺表演时,食堂后厨内,师傅们也在争分夺秒烹饪丰盛的年夜饭大餐。据介绍,今年交大在菜单和菜品设计上别出心裁,有寓意投稿必中、学有所成的“蟾宫折桂-仔姜泡椒牛蛙”,有来自云南特色菜品“沪滇情深-云南洱源鲜花饼”和“海菜花开”,还有龙年特别大菜“龙腾浦江-上汤焗波士顿龙虾”,“鱼跃南洋-特色富贵鱼”,表达了对学子的美好祝愿。

上海理工大学的后勤处餐饮中心今年也精心准备了寓意美好的定制菜谱,牛气冲天(盐水牛肉)、展翅高飞(可乐鸡翅)、招财进宝(元宝虾)等洋溢着浓厚的“年味儿”,承载着美好的祝愿的可口美食表达了学校对留校师生的浓厚情意。

在地处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建桥学院,校领导掌勺为留校学子做年夜饭,已经持续了七个年头。南方传统小年当天,学校食堂的厨房里,校长朱瑞庭穿着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和围裙等,抡起大勺、精心烹饪了一道啤酒鸡翅。值得一提的是,校领导为留校学子做年夜饭一直是该校的传统,他说:“我给学生烧菜,就像给自己的孩子烧菜一样。这道菜的寓意是祝愿同学们展翅高飞、学业有成。”

朱瑞庭掌勺啤酒鸡翅

色泽诱人、鲜嫩多汁的鸡翅,刚端上桌便被一抢而空。学校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陈金妃来自广东,今年因为寒假实习选择留校过年,这顿年夜饭让她吃得又幸福又感动,“感觉学校像父母亲一样关心我们,今晚就像和家里人吃饭一样。”

(图:校方提供)

作者:范易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