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宁品读】多彩的年俗文化
上海长宁2024-01-22 12:15:58

图片

春节,是中华民族沿袭了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看重、最感亲切的美好节日。春节的话题,总是一年一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人为之倾心。著名民俗学家程健君所作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春节》一书,立足春节的民俗研究,在探寻其起源、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就如何传承和保护春节年俗文化、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等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该书将历史追怀和田野调查交融于一体,先后探究了春节习俗与城市文明、各地过年的习俗演进,以及年画、剪纸与春节之间的深厚渊源。它通过展示农耕时代业已形成的岁时节俗,对比古今春节的现实差异,将深蕴在春节习俗中的文化内涵,逐一揭示。

春节,又称“过年”。“年”的概念,最迟周代就已产生,在农耕时代,每到岁末年初,正是天寒地冻的农闲时期,通常也是农民较难度过的岁月。为了求得风调雨顺和来年兴盛,彼时,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普通百姓也会特意放下农活,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久而久之,沿袭下来,便有了“过年”之说,传统的过年,从腊八就已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整个春节期间,衍生了许多民风民俗,主要有守岁、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等等。

图片

为了表达对春节的喜爱,古时人们纷纷把对过年的感受,通过文字和图画的形式,留存了下来。远古时代,由于纸张还没有产生,这些信笔涂鸦大多被刻于石上,由此诞生了岩画这门艺术。这些线条粗犷、笔法稚嫩的作品,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年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特别是纸张产生以后,年画大多被绘制在洁白的稿纸上。年画的变迁,不但反映了人们欢度春节时的喜乐心情,描绘了各种欢庆时的热闹场面,而且,也将各民族过年的一系列习俗,用极富动感的多彩画笔,以风俗长卷的表现手法,尽情展示了出来。纸,一时之间成了歌咏春节的最佳物质载体。令人欣慰的是,历史的画卷,从来就是丰富而立体的,紧随年画的脚步,很快,剪纸这门民间艺术也应运而生。为了喜迎新春的到来,人们悉心勾勒、精心创意,穿行于空灵与虚实之间,透过张张镂空的纸张,在小小的方寸之地,鲜活地描摹出一幕幕生机盎然的迎年图。至于腊八喝腊八粥,祭灶日扫尘、贴春联,年三十夜吃团圆饭等众多年俗,和年画、剪纸等民艺一道,共同装扮着我们共同的节日——春节祥和温暖、喜庆热烈。

图片

在作者看来,“以春节为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记忆,铭刻着炎黄子孙、天下华人的浓浓乡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围绕着春节,人们所创造的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那些温润可亲的过年风习与礼俗,不仅给人们带来幸福感,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节日,它让天南地北的人们,不远万里赶赴家中,与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共同感受家的温馨,体悟人世间最美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春节,成了家的代名词,它纾解着远方游子浓浓的乡愁,承载着一代代国人最美的文化记忆。

图片

全书还带领我们穿越到宋时的汴京与临安,借以领略古人欢度春节时的盛况;深入到近现代的天津、开封及菏泽,去感受现代人过年的场景。作者认为,对于我们的年俗文化,要用世界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正确处理好文化赓续和文明互鉴的关系,以此推动传统节日文化根深叶茂,历久而弥新。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刘小兵
选稿:肖乐鑫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