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歼-7首飞58周年!2024年会否全面退出现役?
东方网·军情观察2024-01-17 13:47:18

东方网•演兵场1月17日报道:今天是歼-7战机首飞58周年纪念日。1966年1月17日,国营松陵机械厂(现航空工业沈飞)试制的国产版本歼-7成功首飞,首席试飞员葛文镛执飞。

图片说明:歼-7成功首飞 航空工业图

歼-7是我国研制的首款两倍音速喷气战机,按照米格-21Ф-13型飞机仿制而成的。全机共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达到两百多项之多,是新中国自歼-6以来最复杂的航空系统工程。

我国航空工业在苏联的指导下快速起步发展,在建国初期便接连研仿了歼-5(仿制米格-17)和歼-6(仿制米格-19)两款喷气式战斗机。按中苏1961年签订的“3·30”协议,我国后续又获得了米格-21以及配套发动机的生产特许权,这型战机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世界领先了。

1962年,仿制米格-21项目正式定名为62式飞机,仿制工作列入工厂1963年的生产计划。1964年11月4日,全国统一飞机型号时改名为“歼-7”。

不过,由于中苏双方当时的关系开始逐渐转冷,苏方在合作之初故意将一些重要的技术资料扣下,提供的米格-21飞机样机的部分零件亦有问题。随着后续援助的苏联专家撤出,我们仅剩下大部分米格-21的设计图纸和几架实体机。

图片说明:歼-7Ⅱ

求人不如求己,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窘迫的开局下,凭借有限的图纸和实体机体,中国航空人决定对米格-21采取“技术摸透”的思路,开始了一段自强之路。

1964年,沈阳飞机制造厂成功使用苏联散装件装配米格-21(这批“来料加工”的战机后来也被称为歼-7),并完成首飞。同年11月,沈阳厂开始制造国产歼-7战机零部件。次年10月,便完成歼-7战机0001号原型机的组装工作,供静力试验用,11月,第二架原型机组装完毕开始试飞准备。

图片说明:歼-7成功首飞 航空工业图

1966年1月17日,0002号机在飞行员葛文墉的驾驶下首飞成功。当年年底,经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鉴定,转入批生产。国产的歼7飞机首飞成功,表明中国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制造技术和原材料基础工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续摆脱仿制开始自研之路打下基础。

当时,美国空军经常派遣侦察机偷窥我方,甚至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袭扰。在1967年至1968年期间,我国空军飞行员正是驾驶歼-7战机,在我国西南边陲连续击落数架美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战例不胜枚举:

1966年1月3日,空军某师小分队飞行员鲁祥孝在1.83万米高空,首次用火箭弹击落1架美军“火蜂”无人侦察机,这是空军首次用火箭弹击落“火蜂”。

1966年2月7日,空军某师大队长冯全民驾驶歼-7战斗机,在抵近至372米时击落1架美军“火蜂”无人侦察机,首创使用歼-7战斗机在高空高速条件下用火炮击落无人机。

图片说明:韩永武(左二)在介绍击落敌机经过

1968年1月20日,驻蒙自某师副大队长韩永武与僚机周永成分别驾歼-7战机,各射击一次,在20300米高空击落敌侦察机,创造了世界上首次用歼击机在2万米以上高空击落敌机的战例。

在后续的数十年间,歼-7实现了系列化发展,前前后后发展出20余种型号,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成为中国第二代歼击机的一型主力机种,为加强空军建设、捍卫祖国领空做出重要贡献,并实现批量出口创汇。

图片说明:歼-7打火箭弹

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歼-7战机,一直到本世纪初仍是我国当之无愧的主力战机。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由35架歼-7战机组成的空中方队,以5架一组的指尖队形威武地通过天安门上空。在1999年和2009年国庆大典上,歼-7战机也都作为空中梯队飞跃天安门广场。

图片说明:南部战区装备某部装备的歼-7E

时至今日,解放军部队中依旧保留着一部分该系列飞机,为保障日常战备执勤和维持飞行员队伍做出突出贡献。去年下半年,南部战区空军某旅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欢迎仪式”,他们邀请空勤家属来到塔台一同迎接归建官兵,这支部队装备的就是歼-7E。

外界普遍猜测,歼-7战机很快便会退出解放军现役部队的装备序列。

那么,这个日子会是今年么?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夏阳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