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健康科普 | 冷鲜肉VS热鲜肉,哪个更好?
中国食品报2024-01-15 16:18:00

太原创卫在行动|健康教育

我们吃东西,大多都喜欢吃个“新鲜”。只要出门采购,大家无疑都热衷于购买新鲜的蔬菜,田间地头刚采摘下来直接运到市场的,大家普遍都会认为这基本上就是最好的蔬菜;如果是购买水产品,则必须是要在水缸里活蹦乱跳的鱼虾和“横行霸道”的螃蟹才够新鲜;至于肉类也同样如此:很多人执着于购买新鲜的肉,特别是凌晨屠宰后,早上即刻售卖的猪、牛、羊肉,认为越新鲜越好,卖不完的肉才会被冷藏起来。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冷鲜肉和热鲜肉,谁更好?

●热鲜肉

也就是大家从古至今认知中“最新鲜”的肉,一般都是在清晨宰杀,清早上市,肉还保持着一定温度。

牲畜一旦被屠宰,随即就会进入僵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得肉的温度升高,达到40℃左右。而这个温度特别适合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特别是沙门氏菌、大肠菌群等细菌。因此屠宰后的肉类如不彻底熟食,就会有食物中毒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食品安全问题,优化肉类运输和储存环节,冷冻肉和冷鲜肉出现了。冷冻肉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将肉置于零下18℃左右的环境中冻结保存的肉。下面就说说冷鲜肉。

●冷鲜肉

也叫冷却肉、冷却排酸肉、排酸冷藏肉,是指牲畜屠宰后,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其温度在4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范围内的鲜肉。从《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开始,国家就大力提倡发展冷却肉,以期能逐步代替“活储鲜销”的传统模式,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并且以更科学的观念进入人们生活。

1.更安全卫生

家用冰箱的冷冻并不能“冻死”影响鲜肉的微生物,只是减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所以,我们买到的热鲜肉已经微生物较多了,即使放到冰箱里冷冻,也无法让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减少。而冷鲜肉有效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鲜期限。

2.口感更好

目前,相比于热鲜肉和冷冻肉,我们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口感最好的,是冷鲜肉。

肉类屠宰后,肌纤维硬化,会出现僵直状态,口感不佳。冷鲜肉在0℃—4℃的低温环境下进行排酸处理,不仅可以使肉质变得软弹,同时还能在酶的作用下,产生氨基酸等风味物质,使肉的风味和口感都达到“巅峰”。而“热鲜肉”没有经过任何降温处理,始终保持僵直状态,从理论上来讲,口感可能并没那么好。

综合来看,在低温环境条件下贮存、运输、流通的冷鲜肉未经冻结,也无需解冻,不会产生营养流失,克服了冷冻肉的缺陷。而且屠宰后产品始终保持在0℃—4℃的低温下,相对卫生及安全、口感也更好。

怎么挑选和存放冷鲜肉?

挑选注意事项

看颜色:冷鲜肉的颜色鲜艳、色泽红亮,呈淡淡的鲜红色。非冷鲜肉的颜色暗淡、肉的表面无光泽,呈血红色。

摸温度:冷鲜肉手摸起来微凉,质地柔软,比新鲜肉温度要低,但比冷冻肉温度要高。

闻味道:冷鲜肉经过排酸处理,相较其他两种存放方式的肉,腥味会淡很多。新鲜肉和冷冻肉都会有点肉腥味,特别是冷冻肉腥味会更浓。

存放注意事项

温度:冷鲜肉在运输、售卖和存放时,必须保持在0℃—4℃之间。温度对冷鲜肉非常重要,一旦温度有了变化,肉质也会有影响。

环境:冷鲜肉对储存环境要求比较高,需要在干净的环境下低温存放,避免在各个环节中因环境不洁产生污染。

时间:最好现买现吃,如果没吃完可在0℃—4℃的环境下冷藏,3天内吃完。如果放入冰箱冷冻室,应在1个月内吃完。

4步判断肉是否变质

如果家里有存放时间较长的肉、鱼、海鲜类食物,可通过以下几招分辨是否已变质:

颜色是否有变化:比如红色的猪肉颜色变浅、带鱼的鱼鳍附近发黄。

闻是否有异味:如哈喇味、臭味等。

弹性是否变差:解冻后用手按压肉块,看凹陷处是否能弹起。

摸表面是否发黏:如果发黏,肉已变质,必须及时扔掉。

总而言之,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选择安全、优质、卫生、营养口感好的冷鲜肉。对于肉类食材来说,屠宰后未经低温储藏的热鲜肉并非最理想的食用状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