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当年门票5角一张!你可记得它带来的欢乐时光? 丨城市季风
人文七宝2024-01-07 09:28:39

今天,小编将与大家分享这篇选自《城市季风》“特刊”——《在闵行,遇见上海》一书的《嗨,那个大转盘》,一起看看中国首座巨型摩天轮是如何从童年转到了现在。

嗨,那个大转盘
小满

2019年1月1日,冯敏在朋友圈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新年第一拍,摩天轮常转,好运常伴”。附图便是锦江乐园那个直径达98米的摩天轮。我把此摩天轮称为大转盘。事实上,很多上海人都这么称呼它,很多上海人更是对它情有独钟。

冯敏是一家电气企业的总经理,她是这“很多上海人”中的一位。她的单位就在沪闵路虹梅路口的锦江乐园附近。这一段的沪闵路甚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所以冯敏常被堵在这路口,望着不远处的大转盘,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拍几张照。冯敏说,锦江乐园见证了她童年的欢悦、青年的成长,而如今的人生就像这个大转盘,周而复始。
的确,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家大型现代化游乐园,锦江乐园于1984年国庆节试营业,1985年2月1日正式运营到现在,见证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它占地面积170亩,共有40项游乐项目,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游玩,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左右。
尽管这些年来,闵行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更高大、更时尚的建筑在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但人们仍习惯性地将这座摩天轮视为闵行的地标。有人把它形容为一只大眼睛,每天笃悠悠地转着,俯瞰着来去匆匆的人流和车水马龙的都市。

20世纪80年代初,当初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不断增多,于是,兴建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被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锦江乐园最初叫“康乐园” 。当初的上海县和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经过数次共同探讨和商议,拟合作建设该园,并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在乐园的选址上,考虑既靠近市区,又要交通便捷,经多次实地踏勘和进行方案比较,并征求供电、规划、交通等部门的意见后,最终选定在沪闵路与虹梅南路的交叉处。
初期锦江乐园设计为18个游乐项目,全部从日本引进,占地150亩。到了1984年10月1日国庆,乐园试运行期间,8个游乐项目对外运营。游乐项目虽然不多,但却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市民们争先恐后来感受上海第一个大型现代化游乐场的欢乐。为适应老年、中年,及青年各类游客的爱好和满足各界人士及外地来沪游客的不同需要,投资方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乐园进行了扩建,使其逐步发展为一个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型游乐场。
锦江乐园的游乐项目在国内极其少见。因此,在开园后直到整个90年代里,它都称得上是全中国最著名的主题乐园之一。那时从全国各 地来上海旅游的人们除了外滩、南京路必去外,这里也是主要的选择景点。开园初期,锦江乐园一张门票为5角钱,在80年代中期,尚属平民化,故而十分抢手,到了周末,更是一票难求,需要限量购买,像过山车这样定时开放的热门项目,往往要排队好几个小时。最鼎盛的一年,还要数1995年。那一年,地铁一号线(徐家汇到锦江乐园段)正式投入运营,锦江乐园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一时间游玩者蜂拥而来,园内游人如织,当年累计游园人数达到230万,比开园第一年的接待量还要翻了一番。这样的盛况,跟现在的上海迪士尼有得一比。
进入2000年,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国内涌现。就拿上海来说,在锦江乐园之后还建起了欢乐谷、热带风暴、星期八小镇、巧克力开心乐园等。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落成开园更是掀起了更高的热浪。此外,上海周边也陆续推出了常州恐龙园、嬉戏谷、苏州乐园等一系列新型主题公园,室内主题公园也是屡见不鲜。此情此景,市民们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但相比之下,年代久远、设施落后的锦江乐园面临着巨大压力。当然,闵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同时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借助于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家老牌的游乐场,锦江乐园有底子、有经验,不甘愿成为一个过去式,始终在找寻自己的下一个春天。

从2000年起,锦江乐园持续设施更新改动,加入了摩天轮、VR过山车等新设施,人们记忆最深的老一代过山车“退休”那天,许多人都哭了。同时,锦江乐园加快对外寻求合作改建,打造“游乐+”模式,组织了动漫主题游园会,并与当下火热的直播平台联合打造线下嘉年华活动,积极与国际接轨,向上海的定位靠拢,做城市的精致乐园。2020年9月,锦江乐园联合闵行文旅部门,邀请长三角10余个城市集聚申城,倾力打造集吃、游、购、赏、品、娱等为一体的节庆品牌活动“江南吃货节”,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感受“醉”美江南。
冯敏说,只要那个大转盘还在,她还会继续拍下去,还会晒朋友圈。

《城市季风》自2013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融文化、生活、时尚、资讯为一体,高品位、全方位、多视角解读具有丰富底蕴的城市文化,讲述发展历程中的城市故事,是反映城市生活形态,颇具特色、格调高雅的闵行新“文化品牌”。《城市季风》是一个关乎水和盐的故事,“裹挟而来的是溶化在水中、弥散在空中的那一勺盐,或杂陈世相,或呼吸古今”。倘若因此唤起你我对那一小勺盐的些微记忆,那已经是这阵季风勉力抵达的最深处。

十年时光荏苒,如今重新出发,行走在闵行的街头巷尾,穿行在时间的缝隙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原创编著《城市季风》“特刊”——《在闵行,遇见上海》一书,最终将这把打开闵行的钥匙,递交到您的手中。期望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对闵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闵行与上海的文明脉络、文化基因,重温上海城市的基因传承、城市精神,期待更多读者通过走进闵行,恋上这座城。

来源:今日闵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