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盐”多必失,这样get健康新生活→
上海杨浦2024-01-05 11:25:40

作为“百味之首”,盐所提供的钠离子维持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在保持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性、调理生理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摄入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增加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减少食盐(钠)的摄入,是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国居民食盐的摄入量普遍偏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远高于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的推荐量。建议养成清淡口味,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同时少吃高盐(钠)食品。

日常烹饪减盐

日常烹饪中,减少盐、调味品和腌制食品的摄入,是降低盐摄入总量的重要一环。

采用限盐勺或限盐罐,控制每餐烹饪用盐量。烹饪时的用盐量需根据整体搭配进行调整,做到总量的控制。在考虑家庭成员构成(孩子的食盐推荐量低于成年人)的同时,需考虑调味品、日常零食、即食食品等的食盐含量。对于含盐比较高的调味品,如酱油、各种酱类、味精、鸡精、腐乳,需要有选择性地摄入。

选择新鲜食材,尽量少选择腌制或熏制食材。当榨菜、咸菜和腌制食物为烹饪原料时,可以用水进行反复冲洗、浸泡,或在开水中焯煮后再烹饪。

选用蒸、烤、煮等烹饪方式。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调方式。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或选择花椒、辣椒、葱、姜、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吃烧烤时少用酱料,选择孜然、柠檬进行提味等。此外,把握放盐时机,热菜出锅前或凉拌菜食用前再加盐。

识别高盐食品

天然食物中钠的含量不高,如每100克谷类含钠为1.0~21.5毫克,蔬菜类为3~180毫克,水果类为0.7~55.6毫克,畜肉类为36.7~84.2毫克。高盐(钠)食品一般都是加工食品,是指100克固体食物中钠超过600毫克,即食品标签中高于30%钠的营养素参考值;100毫升液体食物中钠超过300毫克,即食品标签中高于15%钠的营养素参考值。

根据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明确规定,营养标签需要标记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四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图片

减少隐性盐

在一些无咸味的食物和调味品中,包括方便面、挂面、坚果、面包、饼干、沙拉酱、花生酱、话梅等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存在着大量的盐。

焙烤食品往往含盐量较高。制作面包时,需要加盐来控制酵母生长速度、增强面粉筋力、改善口感和抑菌保鲜。拉面、饺子皮等面制品中也都会加盐来增强筋力。为了提高风味,制作果脯时也会加入较多的盐和糖。

关注营养成分表,把握钠的含量值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选择数值比较低的产品,避免陷入隐性盐的陷阱。

改变重口味

不断强化自己的健康观念,主动、有意识地去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制定减盐计划,循序渐进。采用定量盐勺或盐罐,计量每天的用盐量,然后在此基础上每餐减少 5%~10%,适应 2~6周后,再减少5%~10%,再适应2~6周……如此循序渐进,逐渐降低摄入量,让味蕾感受和适应不同食物的自然风味,对咸味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利用食物本身的风味来增味,减少对咸味的依赖。利用蔬菜、水果或者天然辛香料等本身浓郁的风味,和味道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或凉拌,如葱、姜、蒜、香菇、香菜、辣椒、西红柿、柠檬、胡椒、大料、肉桂、五香粉等,给菜肴增味提香,减少对咸味的依赖。多选新鲜食材,新鲜的鱼虾类、蔬菜等食材自带鲜香。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保障,味道淡一点儿,健康多一点儿,幸福就多一点儿。树立减盐意识,养成清淡口味,为健康减负。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