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繁花》演出百场,《长恨歌》首演17场售罄,上海话舞台雄起了吗?
上观新闻2024-01-03 19:48:00

“诞生21年,话剧《长恨歌》票房一直很好,不过沪语版《长恨歌》一票难求,看过的朋友都在发微信朋友圈‘长篇大论’,我有些没想到。”导演周小倩感叹,“观众说,这就是《长恨歌》应有的样子。”一连17场沪语版《长恨歌》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去年票已全部售罄。

沪语话剧《繁花》第一季、第二季演出近百场,计划第一季4月再次与观众见面,第二季10月亮相,第三季今年有望启动创作。

伴随电视剧《繁花》热演,沪语作品与海派文化再次成为从网络平台到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不卑不亢的上海气质

“普通话变上海话,我像重新接触一个戏,《长恨歌》完全不一样了。”周小倩与话剧《长恨歌》一起走过21年,2003年《长恨歌》首演,她是导演苏乐慈助手,2018年起独立执导《长恨歌》,经历三任王琦瑶,带着《长恨歌》在国家大剧院等全国多地剧院巡演。

沪语版《长恨歌》来自编剧赵耀民首版剧本,时隔20多年登台首演,加入王琦瑶和王母、吴佩珍、蒋丽莉之间谈论选“上海小姐”,王琦瑶怀孕后与康明逊商量等四场戏,时长首次超过3小时。第四任王琦瑶刘晓靓,也是第一位说沪语的王琦瑶。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永远牵扯着你,没有特别刻意去说,又都说明白了,这就是上海人的风格。”从西安来上海读大学,周小倩在上海度过了35年,这让她对沪语、上海人、《长恨歌》兼具“他者”与“自我”双重审视,“上海人不像北方人那样直接,他们有理有节,又时时在自我保护,这都是《长恨歌》应有之义。”

周小倩在上海度过青年时代,恰好是电视剧《繁花》描写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从西安来上海,我丈夫从北京来上海,当时的黄河路就是王家卫镜头里那么辉煌,我一点没有觉得过火。那时,我好多朋友沉浸在股市,每晚在黄河路、进贤路、乍浦路度过。”

早在2022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计划创排沪语版《长恨歌》。小说《长恨歌》作者王安忆说,“我个人非常喜欢方言演出。非常高兴看到《长恨歌》上海话呈现。”

周小倩与王安忆

在周小倩看来,“沪语版《长恨歌》弥补普通话版本不满足的地方,对观众来说更亲切,这也是话剧《长恨歌》首演以来第一个达到210分钟时长的版本。陕西人艺《白鹿原》也用陕西方言,演了几百场,说明方言表现更有感染力。”但她强调,《长恨歌》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作品本身,沪语演绎属于锦上添花,“小说《长恨歌》获过茅盾文学奖,不仅说明它文字的优美,关键在于它的内涵很有力量。”

重新认识走散的上海朋友

《长恨歌》首演20年之际制作沪语版,《繁花》立项伊始就确立以沪语演绎,将小说《繁花》分“三季”进行演出,三季之间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

话剧《繁花》导演马俊丰是小说拥趸,他还没看过电视剧,“我因为热爱小说《繁花》才执导话剧,小说给我的刺激太大。细腻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两个时代的跳接,组成层层叠叠、嘈嘈切切的弄堂史诗、烟火传奇,给了我动人心魄的滋养。”

潘虹在《繁花》

张芝华在《繁花》

小说《繁花》让马俊丰看到,这个城市中,人的多样性、生命力、对待生活的渴望,“这都是我喜欢的。小说用上海闲话书写,带着上海语调、语音,最大程度反映风土人情,有很多文化秘密藏在语言中,所以话剧一定要用沪语演绎,这是话剧《繁花》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繁花》依托小说展开

马俊丰在山西成长,在深圳读完大学本科,2008年成为上戏研究生。刚来上海时,他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隔膜,“开会时,同事们说着说着,普通话变成上海话,装台时,舞美工作人员也是如此,迫使我要听懂一些上海话。但如果没有上下语境,突然闯入,比如一群人吃饭说上海话,我中途坐下,就不太能听懂。尤其两个上海人说悄悄话,我能听懂单词,但绝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繁花》

《繁花》

《繁花》

马俊丰对沪语知之不多,为什么对小说《繁花》情有独钟?“金宇澄老师非常聪明,我先看小说单行本,回头又翻第一次发在《收获》的文本,他一点点找到上海话的翻译,比如‘事情’,小说用‘事体’,降低阅读门槛、有亲和力,又保持上海话味道和质感。”

更重要的是,马俊丰通过《繁花》认识上海,“很多角色太像我认识的上海人,极有代入感,让我重新认识在生活中走散的上海朋友,误会或者失之交臂的上海人,兜兜转转了解周围人的行为逻辑。”他把《繁花》比喻为3D眼镜,“裸眼看3D电影很模糊,你一戴上眼镜,这个电影充满细节,非常好看。”

《繁花》剧组帮助马俊丰的上海话听力从不及格跃升到90分,“大家反复探讨沪语剧本,大概过了十天,我基本知道所有人在说什么了,剩下就是‘疑难杂症’,连上海人自己都不太常用的词语。语言壁垒被打破后,我的眼前出现非常壮观和瑰丽的风景,别有洞天。”

走出上海,沪语《繁花》能继续盛开吗?马俊丰认为,文艺作品能极大推动方言传播,“四川话、东北话凭借影视剧、小品都挺火,东北话憨厚,四川话辛辣、上海话软糯,包含地域的特点,就像普通话我爱你、沪语吾欢喜侬、粤语我中意你,味道不一样。”

2023年《繁花》第一季在香港连演4场,深受好评,“香港观众看到一面镜子,甚至有一点点心心相印的兴奋感。”马俊丰说,“外地观众看方言作品,更新城市文化认知。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上海的吴侬软语或者呜里哇啦,共同构成《繁花》语境,这是语言的魅力,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

到上海就来打卡看这些戏

这几年,以沪语演绎上海故事越来越多。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海派滑稽戏《宝兴里》带着新面孔、新故事、新笑点回归美琪大戏院。《宝兴里》围绕上海老弄堂的旧改故事,展开一卷对上海人似曾相识的画卷,既熟悉又陌生。自2022年9月首演以来,《宝兴里》已分别在兰心大戏院、临港演艺中心、美琪大戏院上演24场,先后进行三次重大修改。这次《宝兴里》在美琪大戏院上演,电视剧《繁花》葛老师扮演者陈国庆饰演花家阿伯,这是他时隔多年再次登台,“演出前一晚,我都快失眠了。”

陈国庆在《宝兴里》演绎80岁花家阿伯

陈国庆对《宝兴里》里的上海弄堂如数家珍,他经历过旧改,还有两个表哥住在宝兴里,“小时候,我的暑期在宝兴里度过,就在小菜场旁边,花家阿伯搬离宝兴里那段万分不舍的独白,我很能体会。”作为滑稽名家,讲了一辈子上海话的陈国庆对于沪语的感情,就是采访一开始,他对记者说,“我能讲上海话吗?讲普通话,我自己也听不懂。”

滑稽戏诞生伊始,演员就讲沪语,近年来话剧通过沪语为上海故事增光添彩,在年轻观众聚集、海外作品盛行的音乐剧市场,沪语和上海故事也在逐渐建立存在感。2023年10月初,根据邵艺辉编剧、导演作品《爱情神话》剧本改编的同名音乐剧首演,今年5月又将与观众见面。

《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

2021年底,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凭着地道的上海味道斩获2.6亿元票房,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众多电影大奖收入囊中。每12个上海人中,就有1人观看《爱情神话》。音乐剧《爱情神话》复刻安福路等上海地标,演员们频繁切换普通话和沪语。第一幕中,李小姐看完话剧后郁郁寡欢地说“我想去喝酒”,这里用的是普通话,老白顺嘴接的“各么要寻一个酒吧”,用的是上海话。

音乐剧《爱情神话》现场,监制徐峥说,“我站在舞台,仿佛来到安福路、武康路路口”,获得观众一片掌声认可。剧中,非沪籍主演宗俊涛、蒋倩如沪语发音得到观众认可,连外国演员Hamza Al-sal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洋泾浜”。宗俊涛扮演老白,“我一句台词学会了四五个版本上海话——偏普通话的、偏市区口音的、偏苏北口音的、偏宁波口音的……任何一句沪语台词,剧组里的上海人都会自动出现指导。”徐峥期待音乐剧《爱情神话》能成为上海文旅行业标志性体验,“游客到上海,就来打卡看音乐剧《爱情神话》。”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