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私自改变入户门朝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无人认领的“僵尸车”,挤占公共资源却难以清理……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邻里关系,甚至成为基层治安的隐患。
96个楼栋,近1.2万户居民,坐落于苏州河畔的中远两湾城,邻里纠纷、物业维权等矛盾问题层出不穷。今年6月,普陀区人民法院“居委法苑”在中远两湾城正式启动,这也是上海首个居委“法苑”。经过半年多实践,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感受到其有效助力:“精准专业的法律指导与居委擅长的群众工作强强联手,让我们成功化解多起矛盾,大大提升解纷的实效性。”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普陀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动各类纠纷一口受理、集中办理,将矛盾化解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已在全区10个街镇建立解纷中心,立足于预防、调解,力求通过汇聚各方合力,让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更有效化解,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截至目前,普陀区各街镇解纷中心受理矛盾纠纷2万余件,纠纷基层化解成功率达99.86%,200余起纠纷经成功调解后不再进入诉讼程序。
居民区书记吹哨,法官报到
超大型社区内,邻里之间不和谐的“小插曲”在所难免。
张先生在装修过程中,将自家入户门由内开改为向外开,不仅严重影响同一楼层的邻居王先生一家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王先生明确表示反对,居委会多次介入调解,但双方矛盾一直未能妥善化解。
“以往面对这类‘老大难’问题,常常会陷入‘居委调停-暂时缓和-反复发作’的僵局。”恽梅介绍,“现在依托‘居委法苑’平台‘居民区书记吹哨、法官报到’,我们邀请了普陀法院派法官介入。”
考虑到该类纠纷具有典型性,下沉法官以《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法律规定作为切入点,向当事双方释明法理、讲清情理,还邀请宜川路街道解纷中心、社区律师、社区退休干部、热心居民参与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眼下,中远两湾城正在进行大规模集中换梯。换梯方案形成阶段,所有业主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妥善使用维修基金。
下沉法官走进社区,不仅从法律角度评估换梯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风险,维修基金的使用和公示,还就动用维修基金和筹集换梯资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予以提示。此外,法官还督促物业方对资金筹集、使用的情况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公示,从而保障业主的知情权;在换梯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就合同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和诉讼风险,为居民提出合理建议。这一系列举措,为换梯流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法律保障,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普陀区法院副院长董果介绍,“居委法苑”构筑了“分类处理、定员化解”的“四级阶梯式”解纷机制,即由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第三方调解组织、下沉法官分层化解“微、小、中、大”矛盾。同时,建立“3+5”枢纽式治理机制,即“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平安办、信访办、司法所、法院”,通过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破解社区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将“居委法苑”打造为社区治理的纽带、桥梁。如今,居委“法苑”所在社区物业费纠纷案件实现零增长,相关已诉案件100%得到妥善解决。
家门口的“分级诊疗”,提供“菜单式”调解服务
自2022年8月起,在宜川路街道试点基础上,普陀区政法委牵头,推动区政法各单位及信访办、人社局、民政局等12个专业部门的矛盾调解力量下沉,10个街镇全部成立解纷中心,并通过家门口的“分级诊疗”提供“菜单式”调解服务。
在周一至周五的“普通门诊”中,各街镇整合律师、人民调解员、信访办等人员力量,现场为来访群众答疑解惑、释法说理、调处矛盾、解决纠纷、心理疏导,将一些小纠纷、隐患消弭于萌芽阶段。

在每周二、周四的“专家门诊”中,公安、法院、司法、信访、房管、民政、人社、妇联等部门整合资源力量下沉到街道的解纷中心,参与联合接待,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应调尽调、应处尽处。
对涉及其他行政主体的,需要其他资源跨部门共同配合参与接待和调解的,街镇向区委政法委提出申请,由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安排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组团下沉接待,此为解纷“特需门诊”。
在曹杨新村街道解纷中心,不久前受理了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
李先生将房子出租给父亲单位的同事赵先生,却遭遇了房租拖欠、水电煤费用不交、燃气被查封等一系列问题。双方协商不下,李先生来到曹杨新村街道解纷中心,希望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受理此事后,街道解纷中心迅速召集法院工作人员、律师、街道工作人员,从“普通门诊”升级为“专家门诊”,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调查,并约定双方调解。
经了解,双方争执焦点在于李先生认为赵先生不按时交房租、水电煤费用,导致燃气被查封,要求提前终止房屋租赁合同合情合理;赵先生反驳房租只是拖欠了几天,实际已经付掉,所欠燃气费也已结清,李先生主张终止租房合同的做法属于违约。“当天双方在调解室里十分固执,均表示不再接受调解,要通过诉讼解决问题,最终不欢而散。”此案主要调解员之一陆善英回忆。
深思熟虑后,陆善英认为,调解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在和调解小组的其他成员商量后,我们一致认为关于‘签订的合同能否提前终止’的问题,是顺利解决此次纠纷的关键。”陆善英表示,“大家决定采用‘背靠背’调解的方式,与每一方分别会面,了解他们各自关切和需求,分别进行疏导劝解。”
最终,在调解小组的努力下,双方再次坐回调解室内,各退一步,达成调解协议。至此,这起房屋租赁纠纷,在法院、律师、信访办、居委等各方力量的密切配合下得到了妥善化解。
有“硬杠杠”也有“软配套”,搭建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治理模式
针对暂时不能化解,尤其是因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矛盾,普陀区各街镇解纷中心还开设了“家庭门诊”,诊疗小组开展结对、定期走访,实施精准的“滴灌式”服务。
在万里街道解纷中心,设有一间“心语空间”工作室,温暖的灯光、贴心的设计,给人以舒缓的感受。

“我们率先把心理学引入矛盾化解工作,建立‘心防工程’体系。面对矛盾纠纷时,安抚情绪、平稳心理,让当事人反映问题回归理性,往往事半功倍。”“心语空间”工作室负责人、社区平安志愿者王长燕说。
前不久,万里街道一个派出所接警,有一名中学生有轻生现象,小区民警、居委会同辖区精卫中心、学校心理老师作为诊疗小组第一时间上门进行干预、劝导,并做通家长思想工作,联系医院治疗,目前学生情况稳定,小组还在跟进,直到该学生能回归正常校园生活。
“矛盾调处就是群众工作,既要重视法律法规等‘硬杠杠’,也要关注当事人的情绪和心理这些‘软配套’。”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罗艳说。“心防工程”已在辖区15个居委设立“解忧站点”,在3大片区成立“解忧驿站”,并相继推出“心语空间工作室”等特色项目,让有需求的居民不出小区即可享受“线上+线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与专业机构做好信息互通,以便医疗介入及时精准。
普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兆吉告诉记者,眼下,普陀区正在打造解纷中心3.0方案,搭建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治理模式,在工作举措上,着眼于矛盾纠纷发现、处置、预防全过程,形成“排析商诊督治”六字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排”字发现问题,在传统渠道基础上进一步用好线上平台,开发解纷小程序和解纷二维码,及时感知,源头预警;“析”字研究问题,聚焦类案风险、高敏领域、突出问题,科学研判,形成合力;“商”字共议问题,针对涉众事项,共商共议,找到最大公约数;“诊”字解决问题,通过四级诊疗,精准化解;“督”字反馈问题,督促检查,形成闭环;“治”字举一反三,推动类案源头治理,做到“亡羊补牢”。
在实践中,当法治基因规则化、制度化、结构化注入社区治理后,则将以法治化社区治理场景赋能大城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