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海派迎新 | 年末大展汇聚申城 文化之间“火热对话”
东方网2023-12-28 13:29:13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28日报道:唐伯虎与达芬奇正在上海博物馆内“隔空对话”,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巨匠在彼此碰撞中讲述着东西方的和而不同;中华艺术宫里,海派与京津的大师“交锋交融”,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大师见证参与着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此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梅兰芳”、闵行博物馆的“西汉海昏侯”,在沪上诸多年末大展的带动下,文博热正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来专程来看达·芬奇,却被唐伯虎吸引了”,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中,市民温先生在唐寅《秋风纨扇图》前驻足,这幅唐伯虎名作让他叹为观止,仿佛能透过画纸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纨扇的轻盈,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与西方的张扬之美并列相通。

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徐悲鸿……中华艺术宫展览“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把目光聚焦在近现代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画家群体——海上画派与京津画派,两个画派双峰并峙曾是20世纪重要的文化现象。“当我们用西化的话语论述传统绘画时,可能永远无法领略到传统的真谛。这次研究展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在传承、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认真思考。面对未来,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重新恢复中国绘画艺术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展览总策展人陈翔说。

从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说起,上海档案馆内,“大道同行海纳百川——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档案文物展中多为难得一见的珍品。反映中国与俄罗斯、朝鲜、阿富汗、泰国等国家明清时期贸易情况的信函、进单、奏折、海道图;印证上海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青龙镇出土瓷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璀璨历史,近代上海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发展历程在呈展中娓娓道来,观众穿越历史,深入感受不同文明跨越河山、舟楫扬波、互通交融的历史画卷。

有业界人士指出,策划和举办一次堪称文化事件的大展,固然需要文物的魅力,但更见功力的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情怀。频频出圈的闵行博物馆在年末再次带来重磅大展《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文物精品展》,雁鱼形铜灯、褭蹏金等110件(套)文物又将让上海的观众大饱眼福,闵行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沿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脉络策展,这些年将自带流量、中国顶级的文化题材做一遍,力求重磅大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这次海昏侯的展览,也是非常难得一见,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历史课堂、一个市民的美育之地,为市民讲述好中国故事。”

一些中国的当代大师,也从特展进入了更多艺术爱好者的视野。

久事美术馆年末大展“在海上”,展出20余位长期生活于上海、致力于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家与设计师的60件佳作,作品大多与上海的城市风貌、气质格调具有关联性,散发着浓郁的海上情韵与调性。不论是颜文樑的《黄浦江》、林风眠的《仕女图》、刘海粟的《外滩风景》,还是陈逸飞的两幅作品《江南水乡》和《上海滩》,担任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的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认为,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的艺术家从上海出发远渡重洋,学成归来又从这里踏上祖国的土地,他们创新学、办教育,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相融合,为上海这座城市深植了现代艺术的种子。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艺术家,以及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探索中国艺术当代化实践的新一代艺术家们,始终保持着自身属于“海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韵情调。

为何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上海?有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号召。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把人生最重要的一段岁月留在了上海,他的艺术事业在上海获得巨大提升和发展。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的“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特展中,观众可以循着梅兰芳当年的足迹,感受城市的开放、创新、包容。1913年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上海见闻及海派文化浸润,对梅兰芳在京剧艺术的系列革新产生了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说,从到上海演出开始,梅兰芳主动吸收海派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奠定了梅派艺术在京剧历史上的地位。

岁末年初,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大展在申城惊艳亮相,正一起为市民游客呈上一桌海派文化的“美味盛宴”。

作者:熊芳雨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