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海派迎新|长三角8支乐团齐聚浦东 雅集上江南丝竹声声悠远
东方网2023-12-27 18:11:46

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现场 图片来自主办方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2月27日报道: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12月27日,“丝竹清韵 海上雅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迎新音乐会”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东剧场举行。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江南丝竹演出团队齐聚,呈现了精彩演出。此次雅集的举办为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爱好者搭建了展示风采、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台。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古筝、笛等丝竹类乐器组成而得名。

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蕴藉含蓄,在民族音乐史、戏曲、民俗等方面深具实践和理论研究价值。2006年,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9月,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签订《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联盟协议》,成立“长三角非遗守护联盟”。 2021年,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成立。在该联盟牵引下,三省一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三林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此次迎新音乐会,为广大江南丝竹爱好者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本场迎新音乐会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组专家顾冠仁、周成龙,以及孙伟、费斐、吴小舟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的传统音乐艺术家们指导。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8支江南丝竹团队,带来了精心编排的8首悠扬曲目,还与民歌歌手联袂带来经典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四季相思》。

三林江南丝竹乐团表演的《行街四合》,从流传于上海浦东地区的“大四合”民间乐曲演变而来,该曲慢板稳健流畅,快板热情奔放,曲调喜气洋溢。清韵江南丝竹乐团演奏的《三六》小合奏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经过小合奏形式的编配,发挥了江南弹拨乐器华丽明快的特色。

茉莉花江南丝竹社表演的《江南情韵》是一首新编江南丝竹,在清新、柔美的旋律中,携带着水乡的人文气韵和浓郁的乡土眷恋,似习习清风扑面而来。由相和江南丝竹乐团带来的《欢乐歌》由民间小调演化而成,明快的节奏中,优美流畅的旋律流泻而出,凸显节日的喜气、热闹。

苏州吴平国乐团演绎的《春晖曲》由顾冠仁于1982年创作,既保持了江南丝竹清新优美的特色,又在旋法及配器等方面作了大胆突破和发展,生动地表现了春到江南的景象。滁州学院幽谷酿泉民族乐团的《关山望月》则以清流关大战为历史背景,作品中既有出征前将士们依依不舍地与亲人们挥别的乐思,又将战场上鼓声阵阵、将士们金戈杀伐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悉,参与此次演出的团队有来自上海的清韵江南丝竹乐团、苏州吴平国乐团、杭州艺术学校相和江南丝竹乐团等成人团队,也有来自上海陆行中学南校、滁州学院幽谷酿泉民族乐团等学生团队,反映出江南丝竹的社会普及广度和保护传承深度。

其中,清韵江南丝竹乐团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组建,乐团成员主要为来自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区文化馆和专业院团、院校的青年新秀。三林江南丝竹乐团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编精品力作,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和校园普及,是浦东新区精品文化团队。苏州吴平国乐团是由项学臣、姜守良等音乐界前辈创建的民间音乐团体,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来自于杭州艺术学校的相和江南丝竹乐团,多年来活跃于国内外各大文化艺术舞台。

“建设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这个平台,旨在加强长三角江南丝竹的交流,以演促学,共同发展,今后将以主题研讨、交流演出的方式,在不同省市间轮换举行,共同打造跨区域交流、展示的平台。”上海市群艺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说。

作者:包永婷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